这个夏天有多少种鸟类在成都“安家”?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珍稀濒危鸟类又有哪些?
记者近日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获悉,2023年成都市繁殖鸟类调查已结束,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共记录到鸟类165种。根据工作人员进一步推测,在成都境内实际繁殖的鸟种数有可能达245种。这也是成都首次对繁殖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性调查。
看结果
郊区种类多,中心城区数量多
并记录到中国特有鸟类5种
此次调查时间从5月到7月,正是留鸟和夏候鸟的主要繁殖期。调查样区面积共计8461平方公里,覆盖了海拔381米到2060米间绝大部分平原地区及部分中山地区。
调查期间共记录鸟类165种,隶属于15目54科120属,占成都鸟类种数的29.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分析,相关工作人员推测,在成都境内实际繁殖的鸟种数有可能达245种。
从种类看,107种为雀形目鸟类,占所记录鸟种数的64.85%;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包括鹗、鹰雕、凤头蜂鹰、黑冠鹃隼、褐冠鹃隼、赤腹鹰、凤头鹰、红隼、鸳鸯、棉凫、楔尾绿鸠、红角鸮等。其中,棉凫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物种。蓝翡翠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鸟类。此外,本次调查共记录到中国特有鸟类5种,包括灰胸竹鸡、黄腹山雀、四川短翅蝗莺等。
从分布看,成都郊区复杂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更多不同生活习性的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共记录到154种鸟类;中心城区共记录到88种鸟类,但相比郊区有更高的密度和更多的数量。
看方法
日出前半小时至日出后4小时
完成记录后速撤离,避免干扰亲鸟幼鸟
这些详尽的数据是如何调查出来的?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查方法经过了详细计划。分区上,他们将成都市划分为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作为调查样区,综合考虑地貌特征、植被类型、生境代表性、可到达性等因素,在每个调查样区内设置10到15个调查样点。调查团队均经过专业的培训,2人一组,其中一名为观察员,负责监测、识别鸟类;另一名为记录员,负责科学记录结果。
调查在当天日出前半小时至日出后的4小时内完成。调查人员以样点为圆心,在12分钟内记录半径150米以内所有看到或听到的野生鸟类,并记录下其种类、数量等。
调查人员罗盛杭和同伴在彭州山区调查时,不仅看到白腹短翅鸲的身影,还发现了黑鸢、凤头鹰、黑冠鹃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天调查临近结束,我们被远处灌丛中发出的某种特殊鸟鸣声吸引,赶紧拿出录音设备把声音记录下来。回去查询相关资料得知,这种鸟是白腹短翅鸲,是一种在成都少有分布的鸟类。”罗盛杭回忆。
调查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记录到成功育雏的水雉和黑翅长脚鹬。当时,工作人员听到黑翅长脚鹬的警戒鸣叫后,发现路边草丛附近有幼鸟活动。远远对其进行记录后,工作人员赶紧撤离,没有对亲鸟及幼鸟产生过多的干扰。在城市绿地,工作人员还记录到乌鸫育雏的画面。
在成都市双流区华阳拍摄的黑翅长脚鹬。 田明章 摄
在成都市双流区永兴拍摄的叉尾太阳鸟。 田明章 摄
看意义
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为其他同类型调查提供参考
“今年是成都市夏季繁殖鸟第一次有公众参与的科学调查。”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忆,去年主要做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并且调查范围小,而今年是在整个成都市区域内开展,调查对象为繁殖鸟类。
为何要调查繁殖鸟类?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对成都市繁殖鸟类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状况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能为公园城市建设取得的生态效益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成都市保护鸟类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提供详实可靠的科学依据。目前国内相关的调查并不多,“此次积累的调查方法可为其他城市同类型调查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成都不断推进公园绿地的建设并修复湿地等,为鸟类提供了多样性的栖息环境;连续举办爱鸟周、野生动植物日等活动,开展“反盗猎专项整治行动”等,持续加大鸟类保护方面的普法、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市民爱鸟护鸟意识。明年,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还将完成其余区域的调查工作,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成都鸟类的整体现状,助力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辑: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