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从卖煤到卖生态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08-21 23:02:50 浏览()次

夏日的潘安湖,波光粼粼,风光旖旎。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各种野生鸟类前来,在此繁衍栖息。潘安湖,这个曾经千疮百孔的采煤塌陷地,如今蝶变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它的蝶变正是贾汪区生态转型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贾汪区抢抓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重大机遇,持续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绿色基础。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贾汪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生态美城的华丽转变。

贾汪有着130多年的煤矿开采历史,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老贾汪人戏称“麻雀飞过都得变乌鸦”。潘安湖原为权台矿和旗山矿采煤塌陷区域,是徐州市塌陷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区域。经过治理、修复,目前潘安湖建成区面积已达7.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约3300亩,湿地面积约7000亩,原来的荒废地转变成为风景如画的4A级旅游景区。

图片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视察,看到潘安湖由采煤塌陷区蝶变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贾汪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以“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遵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据介绍,近年来,贾汪区共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39个,重点实施省投土地整治项目13个、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17个、省级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9个,直接投入资金25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地面积12.53万亩,2020年4月,潘安湖沉陷地治理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示范,2021年8月,入选省自然资源厅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在全省推广示范;建设省级绿化示范村36个,新增造林面积11万余亩,2021年底林木覆盖率30.8%,位居徐州市前列;全区2个露天在采矿山均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贾汪区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先行、典型引路”思路,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扎实稳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推广潘安湖生态修复治理经验,重点推进龙吟湖、解忧湖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打造城郊生态湿地公园;

——大力推进采石宕口、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丰富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内涵;

——加快大洞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南麓梯田整治等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山区丘陵林相改造提升工程;

——推进京杭运河清水廊道整治工程,新增防护林2000亩,打造航运灌溉排涝的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的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的大画廊。

2011年,贾汪被确定为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此后,这座处在转型突破关口的老工业城将目光转向了旅游业。近年来,贾汪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旅游旺区”战略,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统领产业、生态、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中国生态魅力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称号,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图片

“旅游业正在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产业、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据贾汪区旅游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贾汪区大力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制定区级乡村旅游评价标准,新增杏花村、御品葡萄采摘园等乡村旅游点11个,建成香包文化大院以及滑雪、滑翔伞、滑草、漂流、攀岩等体育示范项目。

在农谷大道至252省道沿线,分布着紫庄设施蔬菜、塔山葡萄、耿集草莓等“一镇一品”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一条集鲜果采摘、农事体验、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富民大道初具规模。在汴塘镇恒之盛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内各类蔬菜成垄成行,家长和孩子们在棚内穿梭、采摘、品尝,享受生态旅游的乐趣。

在徐州市最大采煤塌陷区潘安湖,贾汪区首创了集“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又通过开展创建潘安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潘安湖—马庄片区旅游业态丰富程度。

将“种粮食”变为“种风景”、将“土特产”变成“金饽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贾汪探索出了一条“农田变花园、农产品变商品、乡村变景区”的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之路,有效带动了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图片

如今的贾汪,已经褪去黑色,绿色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底色。留住绿水青山,且看贾汪筑起“金山银山”。

编辑: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