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不仅仅是一种浪费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2-03-14 12:49:21 浏览()次

一小碟麻婆豆腐,售价200元;两颗菜心,售价188元;两瓣普通的松花蛋,“做成了吃不起的样子”。

关于“中餐日作”的话题最近引发热议,并冲上热搜。高档餐饮,其实大家见得多了,这个话题之所以能火,除了中餐能否“日作”等技术讨论外,还在于“整鸡只取一片肉”,涉嫌浪费食材;人均消费两千多,餐量却吃不饱,被网友吐槽宰客。

我当然知道,吃“中餐日作”并不是肚子饿了去充饥,而是吃文化、吃品味、吃档次、吃排场、吃一种精致的生活、吃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吃一掷千金的豪气。可对我等俗人来说,人均两三千还吃不饱,确实很难想象,大概是受了穷人思维的限制吧。

想想在三十多年前那段打工的日子,再看看如今的“饮食文化”,恍若隔世。

那时我初中刚毕业,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读高中的学费,暑期到一个铁矿山打工挣学费,一个假期下来,连几十块的学费都没有挣够,只好辍学跟着村里的工头外出打工。

当时我们的工作是采石,把山上的石头处理成各种大小规格的“产品”,作为修路铺路的材料。这是重体力劳动,毫无疑问对身体的消耗极大,每天离开饭还有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已经饿得不行,只能慢慢熬时间。

天天都是重体力活,我们的饮食说起来应该是大油大肉吧?毕竟身体需要大量热能补充嘛。其实不是,我们的日常菜谱,主要是一盆清水煮的土豆块,半碗加了一点油的蘸水。偶尔会炒一盆莲花白,煮一锅老南瓜汤,那就是开荤了。

肉也是有的,短则一周,长则一月,能够吃到一小盆回锅肉。那一天的日子,必然是美好而充满阳光的,可以因此幸福三四天——期待一两天,回味一两天。

由于煮饭的蒸子容量有限,而饭量却似乎无限大,因此每天都感觉不够吃。我在生活中还总结出了一些技巧,比如要想多抢到点饭,第一碗要少添点,尽快吃完,然后第二碗就尽量把饭在碗里压实,这样就基本能保证吃饱了。至于别人是吃到一碗还是三碗,顾不了这么多。

我就这样直到把那条路修完,后来又在铁路、土炼锌厂等地方打工,饮食有所改善,但好不到哪里去。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两三年间我的个头从152厘米长到了175厘米,在同龄人中算是“高人”了。

那段日子苦吗?如果用现在的生活来衡量,那当然是苦不堪言啊!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

现在回想起当年采石场打工的日子,似乎每天都充满了欢乐,虽然渴望有油有肉,但面对清汤土豆块,仍然有无穷的食欲。

对饮食不觉得苦,日常工作也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其实认真想一想,当时就是欲望不高,能够吃饱饭就满足了。

老子说“知足者富”,所谓的好与不好,苦与不苦,不过在于自己对物质财富的期望值的对照而已。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决定了内心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的程度。

追求幸福生活,寻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当然无可厚非。就我自己来说,也同样回不去当年的生活状态,也同样还有更高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忘记自己来时的路,不让自己沾染奢靡的生活方式,不去追求虚妄的“满足”,才是永远保持乐观自信、幸福快乐的根本。

起码对我来说,一切不以填饱肚子为终极目的的饮食方式,都是“耍流氓”。

也许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与奢侈保持着一点距离,让欲望保留着一份清醒,总不会错,不是吗?极致的“食不厌精”,不仅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包含着病态的社会文化和消费观念,对精神层面的侵蚀也是看得见的。

春节回家,与一位当年的工友小聚,回忆起采石的日子,满满都是欢乐。如今我们也都生活得幸福快乐,除了自己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同步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正是我们还记得自己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