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随处可见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溪流清澈、水光潋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婺源四季美景如画,江岭、篁岭梯田里的油菜花是春日里亮眼的色彩,江湾、大鄣山、珍珠山是夏季避暑胜地,深秋时节石城红枫深得摄影师青睐,冬日徽州传统年俗热闹喜庆。近年来,婺源成功打造“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生态与文化珠联璧合”的生态文明美丽样本,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厚植绿色根基 呵护青山绿水蓝天
近年来,为呵护旖旎的自然风光,婺源借鉴水口林保护经验,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建立珍稀动物型、自然生态型、水源涵养型等自然保护小区193处,筑牢生态环境安全网。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婺源全面推行林长制,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担任县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创新推出巡林工作机制,构建起完善紧密的巡林网络和体系,促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
婺源加快实施“山更绿、林更美、民更富”工程,打造“彩色森林”“彩色通道”“森林人家”,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旅融合,带动林业产业发展。目前,婺源13个乡镇获评全国生态乡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4%。
在保护好一片青山的同时,婺源县坚持实施河长制,呵护好一河清水。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地表水均达到二类标准。2020年,婺源空气质量优良率100%,PM2.5平均浓度1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筑牢绿色堡垒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
生态是婺源的名片,文化是婺源的灵魂。婺源大力推进文化兴县战略,创建“小区+基地+传承人”模式,设立大畈村、长径村、甲路村等13个文化生态保护小区。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其中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2月,婺源正式成为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婺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婺源成功探索九思堂“就地认养”、怡心楼“他处寄养”、篁岭村“异地搬迁”等明清徽派古建筑保护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拥有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6个点,境内现存明清古建筑4000余幢。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婺源深挖文化资源,深耕文化品牌,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涌现出摄影家俱乐部漳村、歙砚之乡砚山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每年有300多所美术院校(画室)的师生来婺源写生,50多万摄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来婺源摄影、创作。
在江湾镇篁岭村,百余幢修缮完好的古建筑或供游客参观,或被打造成精品酒店、特色餐饮店等,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结合。篁岭古村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
展现绿色魅力 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婺源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实现旅游业态、游客体验、群众受益和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力争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婺源坚持“生态+景区”,打造多彩旅游。婺源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全域AAA景区,有国家AAAAA级景区1个、国家AAAA级景区14个。婺源立足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春探人间花海、夏享冰凉世界、秋寻梦里老家、冬游甜蜜乐园”的“四季皆旺、老少皆宜”多彩旅游精品项目。
婺源坚持“生态+文体”,发展特色旅游。依托资源优势,“旅游+民宿”方兴未艾。全县发展民宿900多家,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呈现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并形成一批民宿集群,民宿产业不断提质提标。“旅游+体育”活力迸发。常年举办国家级体育赛事,间接带动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打造“天然运动场”。
婺源坚持“生态+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生态旅游的拉动及催化集成作用,促进生态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养老、会展、电商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水墨上河、翼天、婺女洲、珍珠山等特色小镇建设。婺源绿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大力发展荷包红鲤鱼、冷水塘鱼、江湾雪梨和稻油轮作等富民产业。目前,婺源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达8万人,人均年收入逾3万元。篁岭古村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婺源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业,做优做精生态工业,巩固提升现代农业,谱写新时代婺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