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塔拉家的一角。椅子是淘来的二手货,桌子是用地板边角料钉成的。 塔拉供图
图为塔拉平日采购时的随身“装备”。 塔拉供图
她叫塔拉,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获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大奖,当时给她颁奖的是皮尔·卡丹先生。不出意外的话,她应该游走于时尚行业,每天惦记着怎样赶在时尚前沿,穿最时髦、最新款的衣服,不断调整自己的形象。但是,自从了解到这种时尚背后的环境代价后,她开始做减法,每年买不超过10件衣服,还常常交换闲置衣物。
现在,塔拉成了“零废弃”达人。若要问她“何为时尚”,她会告诉你,时尚不是拼命追赶潮流。一条用了18年的披肩,至今仍是她常用的搭配单品,“我更愿意相信这才是真正的时尚。”
在不少年轻人“靠外卖续命”的当下,塔拉却坚持不点外卖。她享受买菜做饭的乐趣,每周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采购蔬果。她不仅会自备环保购物袋,还会带上家里的餐盒和瓶瓶罐罐,连买豆浆、豆腐都不用一次性塑料包装。至于餐后厨余,她会在家里堆肥。塔拉算了笔账,家里每月会产生大约20公斤厨余垃圾,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处理了近1吨,把它们转化为对环境友善的肥料。“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塔拉家的生活用品采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能不买就不买,二是尽量旧物改造循环利用。比如家里的一张小桌子,是用装修时剩下的地板边角料钉成的;客厅的储物柜和柜子里的工艺品,都是从二手市场淘回来的;就连扎粽子的棉绳,也会被洗净晾干,以备它用。
“我看到飞机头等舱里被抛弃的拖鞋,觉得特别可惜。”塔拉说,它们只被使用了短短两小时就成了垃圾,加重环境负担,“我们真的需要它吗?”所以,出行时,洗漱用品、水杯、拖鞋等都是她行囊里的标配。如果要长时间乘坐高铁,她还会自备便当,既营养健康,又避免消费带有一次性塑料餐盒包装的高铁餐。
常有人问塔拉:这样生活,会不会很麻烦?塔拉说,这是特别自然而然的事,地球环境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造成的,需要我们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