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那只小鸊鹈好像抓到了一条鱼。”上海金海湿地的观鸟区内,几个孩子举着望远镜欢呼,身旁的讲解员正细致讲解这种水鸟的生活习性。2025年“中国潜力OECMs案例”探索活动(上海站)近日在金海湿地公园顺利举办——作为该系列活动的全国最后一站,这场体验让20余组亲子家庭在湿地公园里解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密码。

据悉,“中国潜力OECMs案例”探索活动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今年5月、9月已在南京、北京落地,累计吸引近200人参与。此次上海站选址的金海湿地,正是全国12个“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之一,其“最小干预”的生态管理模式,成为城市里践行OECMs理念的鲜活样本。
据介绍,所谓OECMs(Other Effective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是指在自然保护地之外,通过科学治理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保护的地理区域。与传统保护区不同,这类区域兼容适度人类活动,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的双赢,更是助力全球“3030目标”(2030年保护30%陆地和海洋)的重要工具。

活动中,亲子家庭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沿着“科普馆—小微湿地—生态站科普基地”的路线深入探索:观鸟时辨认黑水鸡、白鹭的形态特征,认植物时了解梧桐、芦苇的生态作用,找昆虫时观察它们与植被的依存关系。“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鸟类图片,今天不仅看到了活的水鸟,还知道它们喜欢待在有乡土植物的湿地里。”参加活动的五年级同学杨欣云分享自己的发现,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生态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比起课堂里静态的知识点,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教材。”全程参与的王梓芃妈妈感触颇深,她提到孩子在探索中激发了对自然生灵的好奇心,“对家长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时光,我们和孩子一起重新认识自然、敬畏生命”。
这些生动体验的背后,是金海湿地精细化的生态管理体系。
公园工作人员张俊驰介绍,为打造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园区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为核心,长期实施“尽量贴近自然、不过多干预”的常态化管理。并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定期追踪园区内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变化,还通过丰富的科普活动与平台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教育价值的协同。
“我们不刻意改变地形地貌,而是通过种植一些乡土植物,维护生态原样,让湿地成为鸟类、昆虫的天然家园。”他强调,这种模式正是OECMs理念的核心体现——不以保护为唯一初始目标,却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长期成效。

“OECMs作为国家保护地体系之外的有效区域保护措施,是推动实现‘昆蒙框架’,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相关方参与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公共传播室负责人李鹏辉在活动中表示,希望大家通过“中国潜力OECMs案例”探索系列活动,能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OECMs的内涵意义,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辑:肖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