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生态环境局系统开展了区域重点类群物种观测和本底补充调查工作,对首钢园、模式口等关键区域进行了全面生态摸底。此次调查综合运用样线、样点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系统、鸟类、哺乳动物等多个类群进行科学记录,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截至9月底,石景山区共记录生态系统25种,鉴定物种501种。其中,鸟类108种、哺乳动物9种、两栖类6种、鱼类27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4种,大型真菌120种、昆虫197种。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20种,北京市重点保护物种48种。
调查显示,首钢园作为工业遗存生态化改造的成功典范,通过人工湿地与绿地的科学构建,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2025年度,这一区域记录到鸟类33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北京市重点保护物种15种。这一转变不仅是工业遗存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
在众多发现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这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大型涉禽,对栖息环境要求极高,需要水质清澈、食物丰富的觅食环境。自5月份以来,黑鹳多次在首钢园区域被发现。
与此同时,调查还记录了多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图谱。小䴙䴙作为游禽代表,虽然陆地行走能力较弱,但在水中展现出卓越的游泳和潜水能力。它们以水生动物为食,巢穴随水位变化而升降,展现出对湿地环境的完美适应。苍鹭作为大型涉禽,其独特的觅食方式赢得了“长脖老等”的别称。随着城市发展,市区已难见其身影,但在首钢园的成功记录,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金翅雀作为北京常见鸟类,其黄色的翅斑和银铃般的叫声为人熟知。在首钢园单次记录150余只的规模,充分说明了该区域对小型鸣禽的吸引力。燕雀作为冬候鸟,喜欢集群活动,其浩荡的飞行场面成为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景山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首钢园、模式口等生态热点区域为核心,构建常态化监测网络,持续开展关键类群跟踪观测。通过科学编制“十五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施方案,推出一系列精准保护措施,将这片工业遗存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