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看似普通的机动车年检,一次关键参数的细微修改,背后却隐藏着让不合格车辆违规上路的环境风险。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的AI系统精准捕捉到了这一异常,并将这一可疑线索迅速交办至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9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通过AI分析系统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合肥某机动车检验机构对同一辆柴油车在两次检测中录入了不同的额定功率值。这家机构在2025年9月13日检测一辆柴油车时,登记其额定功率为120KW。然而系统显示,同一辆车2024年9月13日在同一检测站检测时,登记的额定功率为130KW。这看似微小的数据差异,却是计算车辆载荷、判定车辆是否合格的关键参数。AI系统立即捕捉到这一异常,将线索标记为“疑似修改关键参数”并自动推送至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接到省厅交办的线索后,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调查程序,通过“合肥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系统”对案件进行核实。技术人员调取了车辆2025年9月13日的检测全过程数据。数据显示,这辆柴油车采用加载减速法检测,本次检测时额定功率登记为120KW,实测功率值为49.6kw,功率限值为48.0kw,检测结果为合格。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若这辆车真实额定功率为130kw,那么功率限值应为52kw,而实测功率值49.6kw已小于限值。依据国家标准,这种情况应判定为检验结果不合格。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指出:“发动机额定功率是计算车辆载荷的关键参数,检测机构未对录入关键数据尽到基本的审慎核查义务,导致数据严重失真,严重影响了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对此案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固定了相关证据,并依法启动了行政处罚程序。调查确认,该机构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依据该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拟对该机构处以10万元罚款。
本案是安徽省首次实现省级AI系统发现线索、市级研判和技术支持、县级实施行政处罚的完整闭环案例,体现了智慧监管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已将这一典型案例纳入AI系统的学习样本库,未来系统将能更精准地识别类似违法行为,进一步推动环境监管从传统“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