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创新生态产品再分类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10-20 11:09:55 浏览()次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当前学术界和政府文件通常基于功能类型,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三类。这种分类方式覆盖全面,便于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统计与核算。但实践中如果仅以核算区域生态价值为重点,而非以价值转化为导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会面临“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瓶颈。

铜仁市作为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从更加有利于促进形成价值共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角度,创新性地对生态产品进行了再分类,并据此构建了差异化的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出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权益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以品牌溢价为核心的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

从分类创新入手重构生态产品类型和价值实现路径

铜仁市以价值转化为导向,从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供给消费方式以及价值实现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将生态产品重新划分为权益性生态产品、公共性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三类。

权益性生态产品,指的是具有明确或可界定产权、能够标准化并可进行市场交易的生态权益指标。如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林权等。其核心特征是产权相对清晰、可分割、可交易。

公共性生态产品,指的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如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空间绿化等。其核心特征是难以直接向特定受益者收费。

经营性生态产品,指的是产权清晰、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回报的实物产品或服务。如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其核心特征是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私人产品”范畴。

这样的生态产品分类方法不是“为核算价值而分类”,而是“为实现价值而分类”,直接服务于其价值实现路径的选择,增强了政策设计的精准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权益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主要依赖政府搭建规则清晰、监管严格的交易平台,通过市场竞价实现价值,因而交易平台搭建与产权明晰是关键。铜仁市着力于夯实产权基础和搭建区域平台。在产权方面,探索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建立“一地一证、一权一码”的自然资源产权登记系统,并尝试在生态资源领域应用“三权分置”改革,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激活流转市场。在平台建设方面,打造“梵净生态账户”,并以“生态账户”为基础建设生态产品综合服务平台,集核算、管理、交易于一体,打造“收储—交易—开发—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为各方提供“一站式”价值实现服务。

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因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集成是核心。铜仁市强调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机制。在分配生态补偿资金时,大幅提高GEP核算结果、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客观指标的权重,形成强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补偿政策从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尝试将不同来源、不同目标的生态补偿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向系统性保护修复项目。探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积分体系”,为公众建立“生态账户”,让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转化为可计量、可积累、可兑换的生态积分。

经营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营,这类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最为多元,因而品质提升与品牌溢价是根本。铜仁市将构建认证体系和打造区域品牌作为突破口。在政府层面,加快制定“梵净山珍”等区域公用品牌的统一认证标准和监管流程。建成高标准基地6万多亩,拥有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产销量全国第一,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综合产值超10亿元,带动11万茶农增收。支持贵茶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抹茶产品并获欧盟认证,推动食用菌、茶叶等产品获得104张有机认证证书,以过硬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快建立以转化为导向的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

基于铜仁试点的实践,笔者就加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高效顺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权益性生态产品,应夯实产权基石,构建统一大市场。健全产权制度,明确权益归属。加快推动国家层面《生态资源产权登记与交易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为各类自然资源的统一确权登记提供法律保障。推行“一地一证、一权一码”的产权登记系统,实现动态更新管理。整合现有各类权益交易平台,建设国家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信息披露、清算结算标准。破除地域壁垒,促进生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推动产品标准化与金融化,加快制定碳汇、水权、林权等产品的国家核算与认证标准。

针对公共性生态产品,应完善补偿机制,推动多元协同。建立与生态保护成效刚性挂钩的补偿机制。改革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将GEP增量、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等指标作为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建立公开、透明的考评与挂钩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推动生态补偿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鼓励地方政府整合各类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方式。积极推广异地开发、共建园区、产业转移等市场化补偿手段。

针对经营性生态产品,应强化品牌认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产品认证国家标准和标识体系,提升认证的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并加强使用管理和保护。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获得权威认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倾斜。完善市场交易与监管体系,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立溯源体系,杜绝假冒伪劣。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作者系贵州省铜仁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