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化工园区持续提升突发水污染应对能力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23 11:49:49 浏览()次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17个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名单。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首批入选的武汉化工园区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据介绍,2023年年底,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武汉化工园区申报试点。目前,武汉化工园区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突发水污染应对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型。

构建三级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护力

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武汉化工园区精准摸排,补齐企业防控短板。组织专业力量全面细致摸排园区企业环境应急防控设施,针对部分企业存在事故废水截流设施配套切换闸门不完善、雨污水排口未安装闸阀或闸阀无法远程控制、应急池液位不能实时监测等问题,推进13家企业及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完成重点环境风险单元防控设施建设,规范建设管理应急池等应急空间、雨水排口闸阀、污水传输“一企一管”系统、事故水传输系统等防控设施,实现事故废水有效截流管控。

巧用自然水系,拓展应急空间。在武汉化工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备用地块规划建设两座公共应急罐(容积2万立方米);充分利用八吉府明渠、北湖小港、北湖闸港、北湖大港等园区内4条汇水港渠及部分坑塘,按照“分区管理、合理利用”原则,构建约45万立方米的临时应急空间,用于极端情况下容纳事故污水,为后续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完善闸坝设施,守牢关键防线。在基本完善园区内排江闸、入湖闸基础上,新增两座节制闸,升级改造北湖小港、八吉府明渠已有闸坝,实现对入湖入江口的有效控制。对于未覆盖控制闸阀的雨水箱涵和管道排口,增加4套自控闸阀等封堵设施,配备4台移动泵车,确保突发情况下能迅速采取措施、转运事故废水,保障长江及周边水体安全。

打造应急指挥平台,提升应急反应力

自动监测全覆盖,实现数据实时掌控。武汉化工园区将自动监测功能深度融入园区应急指挥平台,接入20家企业水污染监测点位、32家企业大气污染监测点位、6个厂界VOCs监测点位,新建两座水质自动监测点位、7套液位监测点位、两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监测数据涵盖固定污染源、区域环境质量,实现对园区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为环境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闸阀控制全自动,提升应急处置效率。武汉化工园区开展闸阀自动化改造,将园区重点企业雨水阀门信息、状态及排口监测数据接入园区应急指挥平台,并增设报警功能,对于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并自动启动相应应急处置程序,实现闸阀远程自动控制,大幅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有效提高事故处置效率。

应急调度全流程,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武汉化工园区应急指挥平台整合环境实时监测、超阈值报警、可利用应急空间展示、闸阀远程控制、物资储备调配、统计调度分析等多项功能,实现应急处置过程各环节的全流程跟踪管理。加强园区政企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协同作战,全面提升园区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处置战斗力

武汉市组建了由生态环境、水务、规划建设、财政、发改、应急部门和园区应急中心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一园一策一图”责任分工,细化实化工作清单。相关部门依托园区应急指挥平台实时联动,形成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合力。

组织摸底调查园区企业环境应急资源,整合园区内1个国家级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3个消防大队(站)、1个政企共建环境应急物资库以及企业自身应急物资,形成政企间、企业间应急资源互助清单。根据实际需求采购一批环境应急物资并新增3个暂存处,应急状态下由园区统一调配使用。

有关部门实行环境安全隐患“综合查一次”和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督促引导企业严格落实“自查、自改、自验、自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政企联查共治闭环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园区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指挥图等试点成果,将“一园一策一图”方案与市、区、园区、企业四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机融合,常态化组织消防救援队伍与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联训联演,提高协同应急能力。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布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第二批)名单的通知》,湖北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宜昌姚家港化工园田家河片区入选。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将持续强化化工园区及重点河流环境应急防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共护美丽长江。下一步,湖北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美好愿景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