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生态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加紧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同时,适应形势变化,把握战略重点,科学谋划好“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锚定碳达峰目标,安全有序规划降碳
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目标,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立足新发展阶段,锚定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不放松,把碳达峰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上位规划要坚持系统原则,处理好“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明确各地区碳达峰减排任务,就区域碳排放潜力开展统筹核算。下位规划要落实碳减排路径与倒排时间表,明确绩效目标,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
区域的碳达峰目标实现要立足能源资源禀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结构减排,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提升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碳达峰过程要坚持安全自主可控、先立后破,以保障区域经济安全发展为底线,有序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平稳过渡。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十五五”阶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持续巩固和关键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地方篇章将是“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构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美丽社区”等多维体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零碳园区,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因地而异,规划层面更多关注臭氧与PM2.5协同控制、VOCs综合治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污水零排放、入海入湖河流达标、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坚持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坚持系统生态修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
生产方式绿色变革方面,“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方面,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庭和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大优质优价绿色消费产品供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建设。到2030年,规划形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多样化生态文化阵地、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等,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十五五”时期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
聚焦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十五五”时期要聚焦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规划层面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
一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顶层设计为先导,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绿色转型中的应用,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分析与预测能力,精准提升污染治理的效率与科学性。
二是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智力升级”。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环境治理技术向低碳化、资源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有效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三是提高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打通“实验室—产业链”的转化堵点,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链向管理决策链快速转化的应用效能。
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十五五”时期要持续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规划层面要更加注重源头防控,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差异化管控,形成高水平的调控体系。完善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等工作制度,对各类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建立台账制度,建设“人防、物防、技防”协同防控,加强精准管控,形成高水平的环境安全体系。开展维护生态安全重大课题研究和督导调研,通过推动标准体系的优化升级,进一步管控各类生态环境风险,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
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危险废物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创新核安全审评监督模式,深入开展伴生放射性废物隐患排查。注重市场引导,统筹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充分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活力。
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是推进生态环境重点任务落地的重要支撑,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各地应以“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契机,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通过科学设定约束性指标、精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政策环境,衔接国家“两重”“两新”工作要求,围绕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加大项目储备,强化资金配套及使用监管,为生态环境领域市场建设释放稳定预期。全国层面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谋划建设一批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环境要素市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强化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和能力建设,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不断完善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增强改革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单位:赵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张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