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盎然,白山黑水间绿色兴业浪潮蓬勃奔涌。近日,在吉林省政务服务中心,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调研组详细查阅申报单位报送资料。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有利与审批人员共同调阅行政审批信息系统数据,详细询问各类审批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通过一线调研,找准服务堵点,着力推动环境审批服务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出台并落地深化环评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为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吉林经济在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王有利明确要求,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要扎实推进环评“瘦身”,加快审批“提速”,践行超前、精准、贴心服务理念,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十项举措”聚焦助企服务
助力发展,关键在于换位思考,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立足这一理念,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深入结合吉林本地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并精心编制惠企指南。今年4月,《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面深化环评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正式出台。
“十项举措”聚焦助企服务,精准破解企业办事堵点。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肖尊东告诉记者,“十项举措”的核心亮点可概括为“免、减、快、严、暖”五个方面。
“免”是进一步扩大环评豁免范围,实施后全省预期每年百余个项目免于办理环评登记手续;“减”体现在环节、数量、要件、内容等环评全流程精简压减的“瘦身”管理,为企业节省前期费用和前期工作时间,促进项目快速落地;“快”是全面压缩审批服务时限和环评审批时限;“严”是进一步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和专家队伍;“暖”是把“超前”服务、“精准”服务、“贴心”服务落实到位,将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省重大战略项目及时审批、快速开工落地提供优质服务与全面保障。
作为为吉林量身打造的政策,“十项举措”紧密贴合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定位,创新推出定制化服务:对吉林、四平两市谷物磨制等4类报告表建设项目豁免审批,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2类建设项目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预计每年可让150家相关企业通过简化环评手续获益。
从政策落地到成效显现,“十项举措”的支撑作用快速凸显。文件印发实施不足半年,松原市绿电—绿氢—纯氢冶金项目、大唐长春二热退城进郊等多个省级重大项目在政策推动下受益。
“在我们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进程中,环评审批速度最快、最流畅,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及时落地达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为推动项目顺利推进,省生态环境厅超前介入服务,指派专人指导企业环评编制与项目可研、设计同步开展工作,技术服务时限按照常规压减近30天。
“三张项目清单”锁定服务重点
“重大项目的审批进度如何?对项目进度和需求掌握情况如何?”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王有利对生态环境行政审批工作,问得仔细、听得详尽。
在项目建设的环评审批环节,省生态环境厅主动靠前,积极与省直部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及重点企业沟通衔接,提前掌握项目服务需求,一方面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超前服务。
今年,省生态环境厅集中开展重大项目现场对接服务活动。服务对象重点覆盖“氢动吉林”“山水蓄能三峡”“绿电+消纳”等重点工程,以及省级统筹绿能产业园区、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对接范围涵盖交通、水利、文旅、能源等省直部门,各市(州)政府、产业园区、重点企业。
在此基础上,省生态环境厅紧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精准梳理出三张项目清单——全省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详情清单、全省重大战略项目清单、重点行业项目清单。以清单为抓手,集中力量服务重点项目。省生态环境厅按照清单,跟踪调度环评进展,实施精准、高效的环评保障服务,助力项目开工建设。
白城2×66万千瓦保供煤电项目、双辽1×66万千瓦煤电机组扩建项目是国家下达吉林省的重大保供煤电项目,却在选址阶段遇到难题。负责项目对接的项目秘书了解情况后,及时将情况反馈至省生态环境厅。
“第一时间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共同论证。”省生态环境厅迅速行动,组织技术专班,深入研究破解项目灰场选址、污染物总量区域削减等核心问题,创新性实施“打捆”审批,为项目环评整体推进节省了近40天时间,以环评“加速度”保障了重大保供项目及时开工落地。
“面对面”服务为企业发展减负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始终将解决企业环境管理难题、为企业纾困解难作为工作突破口,聚焦企业健康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面对面”精准服务、“一对一”精细帮扶,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
为把贴心服务送到企业身边,省生态环境厅常态化组织环保专家深入基层,将生态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与政策红利优势,转化为推动全省企业发展的绿色动力。“这是我参与助企活动的第二年,能让专业知识真正解决问题,我很开心。”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赵文晋告诉记者,他在助企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已帮助多家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环保难题解决了,公司能够轻装上阵搞好生产,大家打心底里高兴。”辽源袜业园区企业负责人握着辽源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手,表示感谢。
这份发自内心的认可,源于生态环境部门精准高效地服务与帮助。此前,辽源袜业园区内51家涉及印染工序的企业,按规定需单独安装印染废水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这笔设备购置经费,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省生态环境厅得知企业诉求后,创新评价管理模式,以园区为主体,对园区内项目进行“建设项目后评价”,同时变更排污许可证,明确印染废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收集处理,企业无需单独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这一举措,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约2000万元。
既要帮有困难的企业“想办法”,也要为守规矩的企业“亮绿灯”。省生态环境厅对符合条件并按程序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企业,推行以非现场检查为主的执法监管模式,即仅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核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15家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工作人员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了解项目进度,并开展环评审批现场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