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地新获认证,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持续全球第一带来哪些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28 15:32:17 浏览()次

7月24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全球31个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其中有9个城市在中国。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国际湿地城市”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新型认证体系,旨在鼓励更多城市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保护湿地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领域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国际荣誉。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第一的成绩背后,是我国对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各地在协同推进城市发展与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随着《湿地保护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实施,我国湿地保护有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经过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我国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此外,强化湿地监测调查、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候鸟跨国界协同保护等工作的开展,不仅推动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进展,更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梳理最新一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可以发现,9座城市分布广泛,既有浙江杭州、江苏苏州、福建福州等东南沿海城市,也有云南大理、湖南岳阳等内陆城市,还有西藏拉萨这座高海拔城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海拔、水文条件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丰硕成果,这说明,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绝非千城一面的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智慧结晶。

在福建福州,闽江河口湿地坚持规划先行、立法保护,明确生态红线,在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上海崇明十多年来累计投入约41.26亿元用于湿地修复与水环境治理,如今正通过发展湿地农业和生态旅游,探索湿地合理利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西藏拉萨在高海拔高寒的自然环境下建立起保护区,拉鲁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是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无人机进行巡航扫描,形成覆盖全域的智慧化治理网络,既实现了湿地的精细化管理,又避免了人工巡查对生物和环境带来干扰;为守护“长江之肾”洞庭湖,湖南岳阳成立社会组织,动员志愿者参与湿地巡护、科普宣教等,凝聚全民共识,形成“人人守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这些城市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中进行的探索、积累的经验,从市域走向全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些“中国方案”的成功,证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城市,都能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这是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生动的诠释。

“国际湿地城市”总数全球第一,既是对我国过往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肯定,更是对未来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鞭策。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风险复杂化叠加的背景下,湿地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部署7个方面重点任务时强调,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对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各城市需以此为契机,将湿地保护融入韧性城市建设规划,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

编辑:程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