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人就是一个‘生态哨卡’。”作为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魏嵬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生态环境监测一线,谈及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感受时,他的话语朴实无华。
赤子之心守碧水
“打小喝着长江水长大,现在又守卫着长江水,既荣幸又满足。”魏嵬常说,自己是长江的儿子,这份对长江和家乡的感情,化作了他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无限忠诚和坚守。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生态意义重大。
2014年,千丈岩水库发生跨省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直接威胁巫山县及下游地区群众饮用水安全。魏嵬和同事们顶着高温,在事发现场搭建临时实验室,24小时坚守岗位。由于指挥部要求每小时上报一次水质监测结果,他在分析仪器前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同事劝他休息时,他说:“5万多名群众等着喝水,我躺不下。”就这样,魏嵬连续奋战40余天。
二十年来,魏嵬和他的团队深入长江干流(巫山段)以及大宁河、大溪河、官渡河、抱龙河等支流开展调研1000余次,行程累计超过8万公里。面对冬季刺骨的寒风和夏季酷热高温,他始终冲锋在前,曾创下连续300天无休的水质监测记录,助力长江干流重庆出境断面(巫山培石)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
除了日常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外,魏嵬还积极投身环保科普。
每年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都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及中小学生走进实验室。魏嵬总是耐心地为大家讲解生态环境监测及分析工作、介绍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巫山的山水风貌。
“监测站可以作为很好的环保科普基地,比如指导中小学生把废弃塑料瓶制作成水质监测浮标、利用AR技术展示污染扩散的模拟过程等。”魏嵬说。
毫厘之间见真章
“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命线。”魏嵬说。
对照新时期生态环境监测新职责、新任务、新要求,魏嵬对自己始终保持着年均审核环境质量手工监测数据2万余个、自动监测站数据60余万个的高要求。其独创的“五步复核法”,实现了对每个监测数据的采集—记录—分析—校核—归档全流程管控。二十年来,魏嵬累计审核数据超500万组,实现“零差错”。他主编的《三峡库区支流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监测的技术范本。
近年来,魏嵬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带领团队在长江入河排污口增设感知设备43套,投用辖区内9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科研浮船站,贯通“巴渝治水”数字系统,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全面完成6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此外,会同住建、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采取航拍、徒步等方式,全面完成10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排污口查、测、溯工作。通过现场快测、在线监测、实验室复核多种方式分析排污口水质、水量、污染种类,精准锁定长江干支流排污口,并根据排污性质设立标识牌,集成排污口责任主体、经纬度、特征污染因子等身份信息“一张图”。
“做好生态环境监测需要有工匠精神,我将始终保持对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的极致追求。”魏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