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现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50周年。经过50年的发展,如今陕西已建成覆盖全省20.56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50年来,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初创期(1975年—1978年),第一代环境监测人在艰苦条件下奠定基础;成长期(1979年—2012年),建立起覆盖省—市—县的三级监测体系,监测领域从关注单一介质、单一污染物,拓展到多要素、复合污染协同监测;跃升期(2012年至今),自动监测网络基本覆盖,监测数据成为环境管理的“信息中枢”。
这一发展历程展现了陕西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演进轨迹,其为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贡献的宝贵经验值得总结。
政治统领是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思想引领。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自启航之初,便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发展规划、定期研究部署重大事项。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为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筑牢了政策根基。
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1975年4月,筹建中的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就建立了党组织。如今,全省116家监测站的党组织在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关中大气污染治理等重大战役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凝聚起强大合力。
创新开展党建活动。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以延安精神、照金精神为精神旗帜,激励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砥砺前行。创新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在秦岭违建警示教育基地上专题党课。推动“生态绿”与“党建红”深度融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显现出来。
网络建设是立身之本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立体推进。813个多类型大气监测站点,构筑起“地面站点抓细节、卫星遥感瞰全局、移动监测补盲区、预报模拟看未来”的立体监测预报矩阵。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自动监测站共同构成了“陕西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基础点、背景点和风险监控点共712个点位构成“陕西土壤监测网”。试点建设噪声信息地图,实现了噪声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功能。对120个村庄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成功获批8个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三大生态屏障”监测能力实现突破。基于环境DNA靶向监测技术,在秦岭区域开展朱鹮、秦岭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精准监测;建设陕西秦岭站、陕西巴山站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汉江、丹江等流域建成6个重金属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风险实时预警,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黄河流域开展河湖水生态综合状况评估,有效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应急监测能力持续提升。先后配备9套移动应急监测平台,组建两支常备应急监测队伍,核辐射应急车、走航质谱车、无人机等一批先进应急装备陆续列装;连续多年组织水环境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演练,提升防范化解环境风险能力,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创新驱动是破局关键
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重塑监测业态。成功创建陕西省痕量污染物高精度分析和预警重点实验室。臭氧精准预报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二噁英实验室、布局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持续推进碳监测试点。开展特色实验室评选,组建省级生态环境监测计量技术委员会。联合科研单位研发监测设备仪器。
“十四五”以来,对全省226个省控空气质量站点开展市级交叉运维,投入2.7亿元保障工作经费,数据传输率和有效率均保持在99.00%以上。持续开展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各市(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建立“监测锁定—执法跟进—整改反馈”闭环的“测管协同”执法模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入企宣讲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实现技术帮扶常态化。
人才队伍是发展命脉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包括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权威,以及“最美基层环保人”“陕西好人”等优秀基层工作者。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得益于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连续组织开展10届贴近实际的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引导激励广大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深钻业务、精练技术、争创先进,培育造就了一大批表现优异的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持续开展引智攻坚行动,实施领军人才引进、“三五人才”培养以及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合作培养研究生工程。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建立省—市—县三级人才轮训制度,开展跟班学习、交叉任职、结对帮扶。深化“产学研用”生态圈构建,15 名专家受聘为 3 所高校环境专业研究生导师,与西安交大签署环境监测预警研究合作协议,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数据质量是“生命线”
陕西生态环境系统始终严守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通过推动立法、完善制度,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形成“不能假”的制度体系。始终保持数据打假高压态势,从严查处国省控监测站点涉嫌人为干扰监测数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形成“不敢假”的强大威慑。持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媒体手段普法、站点周边警示标语张贴、开展数据质量宣贯月等活动,形成“不想假”的舆论氛围,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反映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基础。50年来,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从单纯的数据统计逐步转型为综合公共服务载体,在支撑精准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咨询、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助力科学管理决策、保障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着眼“十五五”,陕西将以“数智驱动、天空地一体、全域协同”的监测体系,在青山绿水与数字代码之间重构生态治理图景。
作者单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