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能源转型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尤其是传统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在日前召开的“2025能源转型与可持续金融学术年会”上强调。
“2025能源转型与可持续金融学术年会”以“可持续金融助力能源转型”为主题,年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承办。与会嘉宾围绕能源转型的困境、发展方向及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能源转型的挑战与出路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能源领域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3.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占全球能源投资的1/4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36.1亿千瓦,同比增长了18.8%,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了10.8亿千瓦,同比增长了56.9%,风电装机容量也达到了5.7亿千瓦,同比增长了23.1%。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舒安杰坦言:“煤电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面临技术挑战、经营挑战和人才挑战。”面对困局,舒安杰认为,煤电行业需通过“布局之变、机制之变、技术之变、治理之变”实现低碳转型。布局方面,在“十五五”期间,要以增容扩量为原则合理发展一定规模的先进高效灵活的煤电,如建设沙戈荒能源基地支撑调节型电源、在东中负荷中心建设支撑性煤电等。机制方面,通过碳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融合,建立碳价与电价联动机制,畅通电碳价格链条。技术方面,加快突破煤电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如加快研发低成本的绿氨制造和CCUS等;拓宽煤电低碳转型的技术路线,探索煤电熔盐储热和新能源等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煤电的厂址,探索向可再生能源生产储能中心、绿色能源创新中心等方面的转型。治理方面,全面提升检修的能力、完善技术培训的体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减碳是关系石油行业生死存亡的举措。”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政策法规与标准研究所所长袁波说。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变化是大势所趋。在袁波看来,助力石油石化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发展,要实现四大转变,即石油从燃料向原料转变、天然气从桥梁向伙伴转变、新能源从协同油气向规模发展转变、负碳产业从产业链向价值链转变。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要聚焦煤炭原料和燃料的双重属性。”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运输部副主任叶平强调。要推动煤炭向燃料与原料并重,推进煤炭原料化、材料化低碳发展路径的研究,打通煤制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煤基能源的全产业链。利用煤炭丰富的地下空间,探索CCUS产业的发展,延伸固态产业链,创新提升煤基能源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水平。
绿色金融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
绿色金融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已构建“五大支柱”: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激励约束、产品市场和国际合作。截至2025年一季度,绿色贷款余额达40.61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2.1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贷款超1.35万亿元,有效降低了清洁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
刚刚印发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把能源有关的绿色经济活动做了更详细的梳理,实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产品投向上的统一,为更好地管理和支持项目做了制度上的支撑。
产业金融创新方面,不少能源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据南方电网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林介绍,南方电网通过组建策略型基金、联动投资模式等,为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金融工作要围绕实业所急、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特别是产业金融必须围绕主责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以融强产、以融促创,为两型建设和能源电力转型提供产业金融支撑。”潘建林说。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分享了金融产品创新案例,当前金融机构同步开展产品创新,推出碳排放权挂钩贷款、可持续挂钩贷款等产品,将企业碳配额、降碳效果与融资利率动态挂钩,精准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杨娉强调:“能源大省如果更早更全面地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其银行资产质量可以更早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针对“洗绿”和假转型等问题,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认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在防范“洗绿”风险中至关重要。“通过科技工具加强数据收集和效益核算,才能确保资金投向真正的绿色项目。”李菁说。
本次年会为能源与金融行业搭建了高效对话平台。中国能源研究会计划在9月发布《能源产业可持续金融创新报告》,为行业提供更多实践参考。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及政府部门的120余名代表现场参会,线上观看人数超过2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