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6个土壤基础点的监测工作已经全部采样完毕,正在进入紧张的分析和归档阶段。”近日,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网络和统计评价处处长黄莉介绍全省土壤监测工作情况时说。
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江西省已完成63个土壤监测网重风险监控点的四轮次监测,499个一般风险监控点的两轮次监测,582个基础点和107个背景点的一次监测。
今年计划完成剩余366个基础点位的监测工作,届时,江西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网“十四五”监测任务将全面完成,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对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较大的区域提供污染预警。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全省土壤生态环境风险,进一步识别甄选土壤环境高风险点位和区域,进而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土壤生态环境安全。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有监测点位1617个
“为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结合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2023年建立了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网络和统计评价处土壤地下水组工作人员邓文锋告诉记者。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在江西的土壤监测点位包括基础点、背景点、风险点三大类型,基础点有889个,背景点有107个,风险点有491个(一般风险点428个,重风险点63个),合计1487个。
国家网基础点主要是以涉及民生的农用地为主,旨在掌握农用地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保护粮食及农产品生产安全。
在国家基础点的基础上,江西选择部分粮食主产区、蔬菜基地、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布点区域,设置的59个土壤基础点位纳入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市)。
国家网背景点是以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区域为布点目标,旨在掌握土壤中污染物的本底值,一般以林地类型为主。江西省级土壤背景点全部沿用国家网背景点,不做变动。
国家网风险监控点主要布设在已经污染或可能有污染的土壤环境风险源(污染源)及其周边和敏感区域所布设的点位,“十四五”期间风险点布置主要是根据农用地详查的结果(判定为严格管控区域)来设置的,目的是掌握企业生产生活对周边农用地的影响。
国家“十四五”监测点位中的风险点全部纳入江西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国家风险点位的基础上,根据江西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结果及《2022年江西省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等因素,综合确定本省布点区域。
“省级风险点布点区域优先选择重有色金属(铜、铅、锌冶炼)、铅蓄电池、电镀、医药、化工等5个重点行业企业,同时考虑所选企业生产的延续性,将设置的71个土壤风险点位纳入省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邓文锋介绍说。
因此,江西省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网针对国家网基础点和风险点进行优化补充后,合计点位1617个。
按时间、按规范精准采集土壤剖面样本
根据《“十四五”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点位设置方案和“十四五”全国土壤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背景点和基础点需完成1轮监测,一般风险点需完成两轮监测,重点风险点需每年监测1次。
“由于背景点主要布设在林地中,基础点主要布设在农用地中,土壤环境质量相对稳定,因此监测频次要求‘十四五’只需完成1轮监测。风险点主要布设在污染源周边,一般风险点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要求‘十四五’期间完成两轮次监测。重点风险点污染程度较重,要求‘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展1次监测。”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网络和统计评价处土壤地下水组工作人员邓娜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相关监测要求。
2022年,江西省共安排143个风险点监测任务。上饶市共设有92个风险点采样任务,占全省采样任务的64.3%,为全省最多。
“土壤采样过程十分艰苦,偶尔也会遇到各种危险。山林里的毒蛇、水稻田中的蚂蟥都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扭伤、擦伤、晒伤都是家常便饭。”江西省上饶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地下水组组长潘俊说。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在各县环境监测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上饶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样人员起早摸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时、保质地完成了采样任务。
土壤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差异大,要保证采样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并不容易。而且江西省一些监测区域地形复杂,像背景点的大部分点位在深山密林中,自然条件不利于采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2024年3月某天,为完成2024年的土壤样品采集工作,江西省赣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采样人员一早出发,翻山越岭,穿越密林,由于当天下雨,地面湿滑,要到达规定的点位需经过一个陡坡,一名采样人员在下坡时摔倒导致骨折,住院手术后才慢慢康复。
在辛勤的土壤采样队伍中,有许多女性监测工作人员冲锋在一线。
2025年3月,江西省鹰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娘子军”携带专业采样设备,赶赴工业园区、农田、林地等20余个监测点位,结合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规范采集0cm—20cm表层土壤样品。鹰潭地区以山区为主,土壤采样点多分布在山野或者丛林中,要找到“体检对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遇到顽固的石砺层,她们轮番上阵,在双手磨出水泡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完成取样工作。面对雨后泥泞的田埂,她们俯身半跪,完全不顾泥水,精准采集土壤剖面样本,确保采样规范“零偏差”。
独创“五人制土法”进行土壤样品制备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江南踏春的好季节。对于江西省景德镇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一线人员来说,这却是忙碌的开始。2025年江西省土壤监测工作开始启动,作为全省土壤样品制备中心,全省有559个土壤点位的样品将陆续送到中心进行制备,按照要求6月底要全部完成。
“2024年全省有769个土壤点位的样品陆续送来这里制备,我和同事们日夜奋战,顺利完成了4种粒径1万余份样品的制备及分发。”景德镇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分析组组长邹阳告诉记者。
在景德镇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制备。从新鲜、湿润的土壤到特定粒径的待测样品,需要经过自然风干、翻拌、研磨、过筛、分装、记录等过程,步骤多、耗时长,稍有失误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为做好这项工作,邹阳和同事们独创“五人制土法”:将最佳的工作人数定为5人一组,分工合作,整个制土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一环紧扣一环。
技术人员先把大块土样敲碎,然后碾压成粉状、粗磨,全部通过孔径2mm的尼龙筛,混匀,经四分法取样装袋,称重记录、贴标签,剩余的继续研磨······,直至得到不同粒径的土壤样品。制样过程中,橡胶锤上下舞动,土壤筛左右摇摆,小组成员配合默契,挥汗间一个个“土疙瘩”变成了一袋袋“黄金粉”,一个纯手工制作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其他分析实验室。
“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我们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今天全流程系统开展这项工作,独创的‘五人制土法’实现了制备过程中的零污染、零混淆,可溯源。”邹阳说。
“五人制土法”和传统制土方法相比,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样品的有效性和合格率,有效提升了土壤监测能力,为江西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从点位布设到艰辛的野外采样,从繁琐的样品制备到精密的实验室分析,每一个土壤监测数据都凝聚着大量的心血、技术和资源,每个数据的背后都是采样人员风尘仆仆的脚印和浸透衣衫的汗水,是实验室人员屏息凝神的操作和对每一个小数点后的严谨体现。
下一步,江西省将全面分析“十四五”土壤环境监测数据,掌握“十四五”土壤环境质量情况及变化趋势,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数据支撑。并积极按照要求,做好“十五五”土壤点位优化调整,为全面开展“十五五”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打下基础。
编辑: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