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创新“科技监管+精准服务”执法模式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7 11:23:57 浏览()次
近日,一场高效的非现场执法行动在湖北省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有序展开。执法人员依托武汉市生态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用电监控等非现场手段,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企业的环境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精准识别潜在环境违法线索。
这一创新执法模式,正是武汉经开区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的生动实践。武汉经开区将执法规范化与服务精准化相结合,打出一套规范涉企执法的“组合拳”,在科技赋能非现场监管、构建全流程闭环执法体系、创新“体检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向科学化、精准化发展,全面提升环境监管的精细化水平。
科技赋能,构建精准高效执法体系
武汉经开区以科技赋能环境监管,累计投入200余万元配备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构建起“非接触式”智慧监管体系。同时,依托武汉市生态智慧监管平台打造“AI+非现场监管”模式,通过89家排污单位自动监控设备和14家企业用电监控设备实时传输数据,结合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现“无风险不检查、有线索必核查”的精准执法机制,推动环境违法线索的智能识别。针对大气颗粒物管控采用走航溯源技术,面对异味扰民问题运用便携式气体监测仪多点采样分析,推动环境监管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精准”转型。
在执法流程上,推行“全周期闭环管理”。事前,整合12369投诉、在线监测数据等线索,聚焦汽车制造、危废管理等重点领域,精准锁定高风险企业,减少随意检查;事中,实行“标准化执法+差异化处置”,执法全过程记录,轻微问题“现场指导+即时整改”,严重违法“即查即立”;事后,建立“发现—整改—验收销号”台账,杜绝问题整改“断链”。数据显示,该模式使涉企现场检查频次显著下降,企业迎检负担减轻,执法效能反而提升。
刚柔并济,彰显执法温度与力度
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秉持“严管厚爱”治理理念,将执法力度与服务温度深度融合,构建刚柔相济的生态环境执法体系。
一方面,通过整合污染源监控数据与排污许可数据,精准捕捉异常,向重点排污单位实时推送超标预警信息,助力企业及时自纠;常态化开展送法入企、结对帮扶活动,化身企业“环保管家”,切实降低环境违法风险。
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坚持宽严相济,对弄虚作假、偷排偷放等恶劣行径“零容忍”,依法从严查处;对轻微违法行为则秉持包容审慎原则,给予适度容错空间。同时,严格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让清单内企业轻装上阵专注生产,再辅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既提升执法效能,又激发企业守法内生动力,真正实现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这种“执法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的模式,让企业切实感受到监管的正向价值。某汽车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执法人员带着监测设备上门不是为了开罚单,而是像‘环保医生’一样帮我们做‘全身检查’,用红外热成像仪找出废气处理设备的隐性漏点,对照工艺流程图分析原料投放环节的跑冒滴漏,甚至连危废暂存间的标识张贴位置都给出规范建议。这种从技术诊断到管理优化的全链条指导,让我们在整改后不仅污染物排放浓度下降,每年还节省了不少治污耗材成本,真正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体检式”服务,激活企业绿色动能
“环保管家”入驻智能制造产业园,为500余家企业建立 “一企一档”,梳理水、气、固废等问题并定制“整改清单”——武汉经开区创新推出的“体检式”闭环服务,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的转变。同时,通过编制《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合规手册》,系统梳理出5大类22项风险点,为企业提供从问题识别到合规操作的全流程指引,推动企业从“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审批服务在“精准滴灌”层面的创新实践同样亮点纷呈。推出环评审批“两证联办”,将环评文件报批与排污许可证填报同步办理,审批时间缩短40%;为省级重点项目和“两重两新”项目配备专属服务专员,提供从选址到审批的全流程跟踪。某新能源汽车项目负责人感叹:“专员帮我们提前规避了选址中的环保风险,审批效率提升近一半。”
武汉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执法规范与营商环境优化并行,持续深化“智慧监管+贴心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拓展AI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应用,实现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全流程追踪;以机制创新优化服务供给,健全分类监管体系,对环保信用良好企业实施“非现场”监管,对高风险企业强化靶向执法,持续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新招、谋良策,推动执法效能与企业发展效益双效提升。
编辑: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