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破题,以创新破局 甘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7-03 12:45:15 浏览()次

在祁连山下、黄河之滨,一场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引领的绿色变革徐徐推进。

作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省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统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十四五”以来,先后推动实施了一批务实高效的改革措施,生态环境领域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必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改革破题,以创新破局。”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苏君表示。

制度创新引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近年来,甘肃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系。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甘肃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19项,涵盖水、气、土、声环境、生态等全要素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构建。

“我们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牛耘介绍,目前,甘肃省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立法工作。

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甘肃省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市州生态环境局实行以省厅为主的双重管理,调整领导干部管理权限,强化省级统筹力度;将市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调整为省厅驻市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建立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跨区域成立5个派驻督察局,形成省市两级联动的立体化督察网络。

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面,甘肃有序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相关执法队伍,组建市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与县级生态环境分局实行“局队合一”体制,进一步压实县级生态环境分局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责任,确保监管责任精准落地。

“通过垂直管理改革,集中资源力量,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要求落实更加有力。”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世英表示。

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方面,甘肃省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省域内8个市州、24个县区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以来,全省共筛查案件线索1113件,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473件,损害赔偿总金额5.85亿元。

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

 

近年来,围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甘肃省构建了“1+5+15+N”四级清单管控体系,实施差异化保护和精准化管理。“1”为省级清单;“5”为祁连山内陆河、中部沿黄、甘南高原、陇东陇中、南部秦巴山等重点区域(流域)清单;“15”为市(州)级清单;“N”为952个环境管控单元清单。

开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公众端,先后为兰洽会1301个拟签约项目、218个产业转移项目以及上万余家企业用户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符合性核查服务,通过提前预警项目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并提供优化调整建议,有效帮助企业规避早期决策风险,实现了生态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在排污许可管理方面,甘肃省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2020年向社会发布关于依法申领排污许可证的公告,制定印发《甘肃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和2020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方案》,推动实现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全覆盖。

制定出台《2024年全省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甘肃省排污许可管理实施细则》《2025年全省排污许可“大起底、大排查、大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模式,推动排污许可证“源头把控、过程管理、事后监管”全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共核发排污许可证5499家,开展排污登记企业15858家。

“排污许可制让我们企业的环保责任更加明确,我们严格按照许可证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确保达标排放。”武威荣华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姜均平表示,制度的刚性约束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此外,按照“陆河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总体要求,甘肃省全力推进“9网1质控1平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气、水、土、声、生态、辐射等要素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截至目前,已建成由204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141个地表水断面、87个地下水点位、14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组成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由1293个国控和1184个省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组成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由125个噪声自动站组成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由659个样地及8个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组成的生态监测网。

“监测网络的建成让我们能够实时掌握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徐全喜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精准施策。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