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江西省吉安市国考断面水质排名稳居全省第一。
随着汛期来临,近期,吉安市部署多项举措,聚力查风险、除隐患、保安全,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各类风险隐患叠加
5月,吉安进入梅雨季节,雨急水涨。“江河水位迅速攀升,洪水裹挟着各类污染物,威胁饮用水水源安全,甚至突发水污染事件。”吉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连文洁说,雨季,各种水污染风险隐患叠加,冲击水环境质量。
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的问题,是汛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连文洁说,雨水将长期累积在地表上的尘土、油污、生活垃圾、化肥农药残留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冲入河道沟渠,“集中释放”城乡面源污染。这种面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分散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强降雨期间呈现出污染负荷“脉冲式”激增。
暴雨季节,大量雨水的涌入,使得本已超负荷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面临更大压力,极易发生溢流,加剧了“跑冒滴漏”的风险。某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坦言,“极端暴雨时,瞬时进水量是平时的数倍之多,污水处理效率下降,导致未经充分处理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部分企业环境安全意识淡薄,或应急防范措施不到位,“甚至个别企业利用暴雨天气、监管视线被转移之机,通过雨水排放口、暗管进行偷排漏排,性质恶劣,危害巨大。”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胡健俊说。
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饮用水水源地,在汛期更显脆弱。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威胁供水安全,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洪水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打破河流、湖泊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局部水域生态功能退化。
闻“汛”而动查找风险隐患
“汛期前,你们未按要求开展污染隐患排查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排放口流量计、视频监控也未正常运行。”近日,永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人员在某企业尾矿库检查时指出。
汛期前,永丰生态环境局集中对全县3家危废经营单位、3家重点产废企业、14家工业企业、42座矿山、9座尾矿库开展“地毯式”排查,发现并整改环境问题5个。
面对汛期水污染防治的严峻挑战,吉安采用“传统手段+现代科技”模式,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将风险化解于成灾之前,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吉安加密“哨点”布控,在原有国控、省控断面监测的基础上,建成16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20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着力构建全域化、立体化、实时化水质监测网络。“一旦数据异常,系统立即触发报警,为精准溯源和快速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连文洁说。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加持,水质监测分析能力大幅提升。连文洁表示,他们统筹融合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多源数据等技术,率先建成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运用水质反演技术,深度分析水体中叶绿素、悬浮物、浊度等指标,精准溯源水污染源。今年以来,先后对遂川江、蜀水、沂江等流域水污染进行溯源监测,及时发现问题15个。
此外,吉安依托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1个区域站、4个骨干站、8个基础站的专业技术力量,构建“1+1+4+8”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快速锁定污染范围、识别主要污染物、评估污染程度,牢牢把握水污染防治主动权。
严阵以待强化备战
某日庄水河畔,有人非法倾倒2吨含有硝基苯的废水,河水被污染,影响下游群众饮用水安全。接到报告后,当地政府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物资保障、应急监测、污染处置、医疗保障、新闻宣传、公安维稳、专家评估等7个应急小组进入决战状态。经过连续奋战,成功处置了突发环境事件。
这是安福县开展“一河一策一图”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现场。
近年来,吉安坚持从实战出发,强化备战。吉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应急综合科科长刘建安说,吉安不断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深化“南阳实践”成果运用,编制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4个、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6个。
打有准备之仗。吉安构建“1+7+N”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打造快速响应1小时应急物资调用圈。目前,全市落实资金135万元,储备快速膨胀袋2400个、充气式堵水气囊45个、空压机(800W)8个、吸油毯160包、吸油棉条1040米、个人防护包85套、快速检测包80套等。
此外,吉安协调相关部门健全汛期水环境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实时共享、预警联合发布、行动统一指挥、资源协同调度等制度,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影响。
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勇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筑牢汛期水污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