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日丨陕西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5-20 09:24:54 浏览()次

“近年来,我们先后有6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这些案例不仅反映了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也反映了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好转”。近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在商洛召开“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 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十四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陕西省地形地貌复杂,既有河谷川道和平原,又有丘陵、高原和中高山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较密集的重要区域。陕西省涉及4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保护区域(即秦岭、大巴山、六盘山—子午岭、岷山—横断山),其中秦岭同时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十四五”以来,陕西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先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法规规划体系,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

构建“一站多点(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布局,全省获批8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布设503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了西部地区唯一的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探索开展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物种监测。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陕西段)陆域和干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黄河干流(陕西段)主要野生动植物及大型真菌底数。

联合林业、公安、水利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清风”“网盾”“平安长江”“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生态安全。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秦岭区域等作为重点,每两个月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将重大生态破坏问题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不断传导生态保护监管压力。

秦岭地区六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签署了《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成立了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专家委员会,推动秦岭生态保护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支撑、机制化运行。省内各部门开展多元化协同合作,共同守护秦岭生态安全。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每年结合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近3年,先后推荐6个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孟卫萍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组织实施“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水平,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