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草湖项目区盖孜河北岸,远处塔吊的金属臂在晨光中划出银色弧线,混凝土搅拌机的嗡鸣与卡车的汽笛声交织成雄浑的乐章。沙枣花香漫过鼻尖,恍惚间,二十年光阴如河里浪花,在记忆里奔涌不息。
2004年5月,27岁的我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工作。彼时的图木舒克还带着荒原的粗犷,几座尚未完工的楼房孤独矗立,施工队的红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推土机的轰鸣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我走进刚成立的广播电视台,扛起摄像机的瞬间,镜头里晃动的不仅是尘土飞扬的工地,更有这座城市破土而出的倔强。
初入电视台,我们这群年轻记者挤在几台老式摄像机前,听着台领导讲建市规划。窗外机声隆隆,台长的声音却比烈日更灼人,“这座城的历史,要靠我们的镜头来记录和书写。”从此,我的工作日志里填满了沾满尘土的足迹。清晨跟随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看第一缕晨光爬上未完工的楼顶;暴雨夜踩着泥泞记录抗洪、冰雹现场,雨水混着汗水浸透衣衫,模糊了取景框;植树活动中,我和同事们种下胡杨、白腊、翠柳,双手被铁锹磨出水泡,满是通红。记得2008年,在图木舒克市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新疆著名作家梁彤瑾先生站在图木舒克市锦绣山山顶,望着远处的图木舒克山,深情地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种进我的心里,后来我转岗到生态环境保护部门,便带着这样的信念,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岗位上扎根。
第一次穿上制服到企业执法检查,气味刺鼻,漫天的粉尘呛得我睁不开眼。老板塞来红包,被我严词拒绝,他冷笑:“这地方天高皇帝远,何必这么较真?”我攥紧执法记录仪,目光扫过厂子周围的绿化带,树上早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粉尘。
二十年,我见证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荒漠里长出防风林,当白鹭重新掠过水面,所有的艰辛都化作欣慰的笑。
二十年,种下的树苗已织成了绿色屏障。鬓角悄悄爬上白发,可每当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灯火通明的楼宇,心底的自豪便翻涌而上。这座城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它是我奋斗的战场,是女儿成长的摇篮,更是我坚守的信念。
2024年深秋,当我乘坐的越野车驶过曾经尘土飞扬的路段,如今沥青路面平整如镜,道路两旁的胡杨树沙沙作响。同事指着远处惊道:“快看!白鹭!”我睁大双眼,果然看见成群的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河面,倒影在碧水间翩跹。这一刻,二十年的艰辛突然都有了重量,那些加班的深夜、争执的瞬间、委屈的泪水,都化作了眼前这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2025年春节过后,当我得知将调任草湖项目区继续从事生态环保工作时,我抚摸着办公桌上泛黄的老照片——那是2004图市电视台成立时的留影,照片里的我青涩朝气,身后是一片荒芜的戈壁。如今,图木舒克早已绿树成荫、楼宇林立,而草湖项目区,正像二十年前的图木舒克,等待着开拓者的足迹。
站在新的起点,我想起当年在图木舒克市工作过的一位老领导说的话:“我们这代人,就是要在荒原上种出春天。”二十年过去了,图木舒克的春天早已繁花似锦,而我又将在草湖项目区继续播种新的希望。这片土地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将浸润着汗水与心血,我也将见证一个城市从无到有的奇迹。未来的日子,我依然会用执着与热爱,继续书写属于兵团人的绿色传奇。
作者为兵地融合草湖项目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