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肇庆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在肇庆市举行2025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筑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贡献力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晓霞在活动致辞中指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制,有序推动生物多样性全方位、多主体、深领域综合保护,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不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号召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推动构建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肇庆市市长许晓雄在活动致辞中表示,肇庆将大力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擦亮肇庆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色。
活动现场发布了《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年)》报告。报告显示,广东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岭南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03%,现存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500种,广东特有野生动植物458种,物种总数居全国前列。2022年—2024年,广东发现333个新物种,平均每3天发现一个。穿山甲等珍稀种群频繁现身,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广泛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凡强在活动现场介绍广东发现的新物种——章鱼假糙苏。他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广东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物种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现场分享了“物种宝库”鼎湖山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重要意义。肇庆鼎湖山是新中国首批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过去10年的科研监测发现,鼎湖山保护区新增近400种野生动物分布新纪录。
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广东省积极推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2024年,广东湛江红树林站(海洋)、珠江口站(海洋)、大亚湾站(海洋)、江门站(森林)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活动现场为四个监测站揭牌。活动现场设置生物多样性展板,精美的图片、简洁的说明,吸引公众纷纷驻足。仙气飘飘的白鹇,憨态可掬的穿山甲,可爱呆萌的黄鼬……现场还展出珍稀动植物标本近100份,广东特色昆虫标本40余件,每一件标本都是自然史的“活档案”,吸引了众多群众聚集观看、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背包式激光雷达(LiDAR)可快速获取单木及林分尺度三维结构数据;冠层分析仪创新融合多光谱成像与倾角传感技术,可同步获取叶面积指数等参数……活动还展出生态监测仪器智能技术装备,包含智慧黑科技监测设备背包式激光雷达、声纹监测、红外相机等,可用于3D监测植物、实时监测鸟类、兽类等,这些黑科技一亮相就受到现场公众的广泛关注,纷纷围拢体验咨询。
此外,活动现场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游戏活动,生物多样性连连看、自然色彩拍拍掌等游戏,以趣味互动的方式,寓教于乐,向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共建共享美丽广东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