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建材公司废水收集沉淀系统,混凝土一方找出了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通过联学共鉴,两家企业在码头危废处置、扬尘管控等方面共梳理出11项改进措施;针对废渣产量大、处置成本高这一行业共性难题,提出引入第三方专业处置单位的建议,以规模化处理模式打破成本困局,为企业找到了一剂既经济又高效的绿色良方。”今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因地制宜打造助企新模式,通过在相关被管理对象中推出同行互鉴“邀约式环保体检”上门服务,为企业注入绿色发展强心剂,这一互促共进的做法深受企业欢迎。
近日,在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建材行业绿色转型的“棋盘”上,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六局落下关键一子:组织南通海华建材有限公司与江苏隆昌混凝土有限公司开展“邀约式环保体检”。这场跨企联合“会诊”,不仅揭开了两家建材企业环境治理的共性难题,更在同行互鉴中探索出绿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开展跨企联学,共赴一场三方共赢的环保体检
为深化企业环保治理能力建设,实现行业绿色发展经验共享,一场别具意义的跨企联学活动应运而生。本次环保专项体检源于海华建材的主动邀约。作为建材行业代表企业,海华建材希望通过专业指导进一步优化环保管理体系。获悉企业需求后,执法六局创新服务思路,在征得海华建材同意后,引入同属建材领域的隆昌混凝土公司参与联学。海华建材主营水泥预制构件生产,而隆昌混凝土则专注于商品混凝土生产、码头卸载及运输业务。两家企业在扬尘管控、废水收集处理等环境管理环节有诸多相似之处。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现场指导、经验分享与问题研讨,推动企业间互学互鉴,助力三方在环保治理领域实现共赢,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提取绿色公因式,输出一串行业共治的生态密码
在环保治理的“方程式”中,建材企业的环境难题如同可提取的绿色公因式,看似独立的个体诉求,实则蕴藏着可供共享的“解题密钥”。活动中,环保服务团队带领两家企业代表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废气处理、固废管理、废水循环利用等环节逐一开展绿色体检,现场解析技术规范要点。隆昌混凝土环保总监纪先生坦言:“通过对比海华建材的废水收集沉淀系统,我们发现了自身的优化空间。”双方还围绕码头危废处置、扬尘管控等议题展开研讨,最终,两家企业共同梳理出5类11项改进措施,并达成长期交流共治意向。针对废水沉淀池废渣处理这一行业共性难题——废渣产量大、处置成本高,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处置企业,以规模化处理模式打破成本困局,实现边际成本显著下降,为企业找到了经济高效的绿色解决方案。这场跨企联学不仅是经验的共享,更是行业共治生态密码的生动实践。
深耕绿色实践,推动一场环境治理范式革命
这场环保“联合问诊”突破了传统治理框架,催生出全新的环境治理模式。执法部门主动转变角色,从单一的监管者转型为资源整合的服务者,精心搭建起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桥梁;同行业企业打破固有竞争壁垒,在环保领域构建起知识共享的共同体,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的跨越。两家企业的绿色实践,已然成为产业生态进化的催化剂。当“绿色公因式”的提取从技术层面上升至制度创新层面,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治理成本的显著降低,更是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主动担当的深刻觉醒。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企业的发展理念,更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样本,推动整个产业向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以问题导向锚定靶点,以协同路径打破壁垒,以共赢目标凝聚共识,这正是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创新实践的‘邀约式’指导服务3.0模式。”据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邵向锋介绍,该模式通过推动同类企业互学共鉴,将单一企业的“个性解法”升华为行业通用的“普适方案”,不仅为企业环保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更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