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何利用“小而美”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23 08:41:46 浏览()次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丝绸之路理念得到各方认可。2024年12月,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小而美”项目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不仅聚焦民生需求,更强调生态友好和社会包容性,对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小而美”项目合作呈现双轮驱动格局

“小而美”项目的前身可以追溯至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和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如2001年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首次作为官方援助项目走出国门。目前“小而美”项目已在生态保护、水利建设、林草培育、减贫发展及人道救援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类“小而美”项目合作稳步推进。2000年—2021年累计实施46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呈现初期分散、中期集中、后期稳定的三阶段特征,生态保护类以34.78%的比例占据主导,其中动物保护项目占比26.09%,而水污染等污染治理细分领域项目占比不足5%。

二是清洁能源类“小而美”项目引领转型。中国与11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910项小型绿色能源合作项目,86.04%的项目集中在亚非拉地区,合作规模经历快速增长后转向精细化发展,能源结构从水力主导转向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多元并进。

绿色“小而美”项目推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目前,绿色“小而美”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技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技术基础薄弱,技术转移难度较高。而且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存在差异,技术转移需要进行大量的适配和调整工作,技术转移成本较高。

二是供给错配。当前跨国投资风险补偿机制过度依赖规模经济效应,金融机构基于风险—收益比考量,普遍存在“规模歧视”现象,导致中小项目融资门槛高、保险覆盖不足、外交支持缺位。这种政策供给与项目特性的错配,抑制了民间资本参与意愿。

笔者建议,坚持创新驱动、民生筑基、协同联动、品牌引领,以绿色“小而美”项目为针脚,绣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面绣,让绿色丝绸之路既见“工笔细描”的匠心,更显“美美与共”的格局。

一是创新驱动,深耕多领域技术攻坚。定向突破关键技术,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布式光伏等细分领域,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重点攻关模块化污水处理设备、微型储能系统等“轻量化”技术,开发适应雨林、沙漠等特殊环境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构建标准化体系,制定《“小而美”项目技术规范》,明确动物栖息地修复、社区光伏电站等建设标准,建立覆盖设备生产、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的全流程认证机制。搭建技术共享平台,联合高校、企业建立“绿色技术专利池”,通过“技术换资源”模式向共建国开放共享,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二是民生筑基,构建嵌入式本土模式。深化社区嵌入式开发,推广“一村一品”模式,在东南亚推行“红树林保护+生态养殖”,在非洲试点“光伏电站+农产品冷藏”,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建立精准适配机制,绘制“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热力图,针对荒漠化、海洋塑料污染等典型生态问题定制解决方案库,开发多语种“绿色工具箱”数字化平台。强化在地能力建设,设立区域性技术培训中心,为共建国培养光伏维护、生态监测等专业人才,推行“技术大使”驻点指导制度。

三是协同联动,构建多元合作生态圈。构建三角合作机制,组建“中方企业+国际组织+本土NGO”联合体,共享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联合开展濒危物种保护行动。创新微型金融工具,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碳积分+生态补偿交易平台,允许社区通过参与“小而美”绿色项目兑换分红。优化风险共担体系,推动亚投行、丝路基金设立“小微项目风险缓冲池”,对户用光伏、社区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给予补贴。

四是品牌引领,塑造示范性国际标杆。打造可视化传播矩阵,制作“小而美”改变大世界系列微纪录片,通过动物巡护员日记、光伏点亮村庄等鲜活故事传递“小而美”项目价值。建立动态评价指标,发布“小而美”生态效益指数,创新纳入绿色指标,定期开展生态成效评估。塑造国际标杆项目,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建设“零碳示范村”,集成光伏微电网、智慧节水灌溉等技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模板。

作者单位:李璇、徐倩怡,云南财经大学;张键宇、滕祥河,云南大学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