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最近启动了2025年生态地面监测,对森林、草地、湿地、城乡、农田和水体等近300个生态样地开展监测。
近年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四川省目前已有6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进入生态环境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当前正在组织各市州申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记者近日来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探寻四川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工作的情况。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
把四川“最美的”地方监控起来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就是要把美丽中国最美的地方全部“监控”起来,四川省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省份之一,是如何把四川省“最美”的地方“监控”起来的?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俸强介绍,“十四五”期间,四川省按照生态环境部《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已初步建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样地”的生态质监测网,包括6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807个国控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中发挥“控制性”作用,依托综合监测站开展生态质量监测,能够很好地把“美丽四川”“美丽成都”的监测、保护起来,并将“美丽”呈现出来。“例如,成都森林生态监测站凭借科学的监测体系,其监测范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绝大部分区域,不仅实现了对大熊猫这一旗舰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全面、系统的监测与保护,守护了大熊猫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也为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展示搭建了平台,为区域生态保护事业注入强劲动力。”生态质量监测,特别是在对野生动物开展监测的时候,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监测结果偏差较大。俸强介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样地安装了野生动物监测自动传输系统,通过红外相机和远程传感系统,能够实现监测结果实时上传给系统。目前,我们正在联合探索在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野生动物的自动识别,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能化水平,摸索向数智化监测转型。”
四川省地形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2024年,四川省采用网格法在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布设了807个国控生态质量监测样地,“涵盖森林、草地、城乡、农田和水体六大生态系统类型,样地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实现全省县级行政单位全覆盖、生态系统类型全覆盖。”俸强说。2024年,在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的监测中,监测团队还发现植物新种眉山报春,以及新纪录物种钳齿拟红芫菁。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在若尔盖湿地建设若尔盖湿地生态监测站。
建设“四网一平台”
加强生态监测顶层设计
生态监测应该如何进行?怎样管理?自从开始这项工作,这个问题就成为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领导班子研究的重要议题。“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俸强介绍,“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四网一平台’建设,即点位网、硬件网、技术网、人才网和数智平台。”
“点位网就是类似传统大气、水环境等传统要素监测站点位网建设。点位网能够反映四川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在内的生态质量状况,甚至生态环境的受损状况。”俸强介绍。
“硬件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打造1+N的实验室体系,二是省级生态监测站网。”俸强介绍,所谓1+N的实验室体系,1即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的生态监测实验室,而N是根据区域、生态要素等设立的不同的实验室。“四川省地势形态复杂多样,必须要考虑区域因素对生态质量的影响。其次要监测水生态等变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
在“技术网”建设方面,俸强提到了3个技术——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远程数据采集智慧塔(杆)。“卫星遥感可以全面地观测四川省的生态质量状况,监测的尺度也比较大,为此,我们采用无人机群来配合进行空间的弥补。同时,卫星遥感监测的频次是有限的,我们建设数据采集智慧塔(杆),在塔上搭载鸟类声纹仪、野生动物监测自动传输系统、碳通量监测系统等,以实现部分指标的自动监测和传输、物种识别等。”
“相比较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以及一些科研院校,我们对于生态质量的监测工作起步较晚,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俸强表示,因为缺少专业人员,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采用外协和内部培养的方式来建立“人才网”。“外协就是与中国科学院等长期开展生态质量综合监测和研究工作的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发展生态监测工作,培训我们的监测人员。内部培养首先是根据自愿原则,各市州生态环境系统人员协同组建人才队伍,其次是我们现在在招聘的时候会招聘生态学、生物学等专业的人员。”
监测团队拍摄到的红花绿绒蒿。
俸强介绍,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正在建设数智平台,这一平台包含生态预警、生态评价、生态监测和生态管理四个方面。“目前正在进行生态预警与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及二期规划。”
一站一策
用生态监测讲述“美丽”四川
在采访中,俸强提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果也要用数据说话。“在我们看来,生态美是构建在大生态理念之上的,这意味着我们在持续采集传统生态监测数据、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生态质量监测工作。通过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质量监测双管齐下,系统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让人们直观领略到生态美的魅力,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活力,见证一个山清水秀、万物共生的美好世界。”
而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四川的“生态美”。2024年,四川省组织完成了139个县281个生态样地监测,记录到植物1282种、哺乳类36种、鸟类387种、两栖类27种、蝶类189种。
在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记者看到记者看到,小小的一本图册,彩印了四川省监测到的226种鸟类。《四川省生态质量监测丛书——常见野生鸟类监测实用图册》,方便生态监测人员在外出作业时携带并进行辨认遇到的鸟类。“后续将持续推出蝶类、植物等系列图册,作为生态质量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具书和宣传材料。”
图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对于2025年的生态质量综合监测工作的安排,俸强表示要开展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一站一策”建设。俸强认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的结果要能回应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关切,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俸强举例,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与乐山市正在探索“美丽山川”的打造。“乐山市的峨眉山风景秀丽,生物多样性丰富,还是佛教圣地。我们可以为乐山市进行生态质量综合监测,反应峨眉山的生态环境情况,协助修复受损生态。乐山市计划在峨眉山附近修建生态展览馆等设施,可以用来开展生态研学等生态旅游项目,进一步补充峨眉山旅游业的发展。”
俸强解释,“一站一策”既可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可以借助当地的力量,形成跨部门生态监测信息的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反应当地生态质量。“我们今年计划探索形成乡村生态监测导则,为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贡献生态监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