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孔雀河畔的垂柳正将枝条探向水面,与河中游弋的野生天鹅相映生辉。
这些被春色浸染的柳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成帮柳”,它们是当地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见证了这座沙漠边缘城市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到“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生态蝶变。
无
从一棵无名树,到郁郁“成帮柳”
无
在库尔勒市郊的成帮柳苗圃基地,王成帮正弯腰查看新扦插的柳枝。 “走!带你们看看新栽的‘娃娃们’!”话音未落,他已大步流星跨过田垄,脚步快得让年轻记者险些跟不上。谁能想到,这位每天在沙土里摸爬滚打的老人,今年已经89岁。
在新疆库尔勒市成帮柳苗圃基地,义务植树志愿者王成帮查看苗木长势。秦淼 摄
无
王成帮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他与树的故事。
“我第一次随部队到新疆,沿途满是茫茫戈壁,荒无人烟。那时我就意识到,在新疆,没有树,人就不能生存。”在部队期间,王成帮和战友们在沙漠戈壁中栽下许多树。
当种下的绿色越来越多,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执念也深深刻进了他的心中。
1988年,王成帮从部队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而是一头扎进义务植树的工作中。他培育出的“成帮柳”,病虫害少、抗干旱能力强、柳絮少且适应当地气候,非常适宜作为城市的绿化树来种植。
“我不要钱,也不要名利,更不要专利。我是一名党员,只想把树种好。”浇水、施肥、修剪、除虫……每一项工作王成帮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一批又一批的树苗茁壮成长,为库尔勒增添了一抹抹绿意。退休至今,王成帮育苗植树已达100多万株。
无
从“一人绿”到“一城绿”
无
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如今,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退役军人、青年团员和“红领巾”们走进成帮柳苗圃基地,听王成帮讲种树的故事,越来越多的库尔勒市民自发加入义务植树和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伍。
库尔勒市孔雀河两岸种植的“成帮柳”。秦淼 摄
无
库尔勒近年来持续加大绿化力度,加快建设生态宜居花园城市。目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4408.4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4平方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曾经被沙漠威胁的小城,“摇身一变”成为绿树环绕、花香四溢的宜居之地。
而在新疆,像王成帮这样的治沙人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沙漠变绿洲。
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20年坚守防风治沙一线;且末县的付国喜紧跟父辈脚步,用“绿色银行”理念续写着两代人与黄沙较量的传奇;老兵治沙队积极探索沙漠生态治理与发展沙产业结合之路……无数治沙人扎根于此,与风沙为伴,与烈日抗争,用辛勤汗水编织绿色希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随着阻击战空白区锁边“合龙”的实现,一条绵延千里的绿色长城已初具规模。这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为下一步扩边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锁边到扩边,从防御到进攻,治沙事业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一代治沙人正以无人机监测、智能滴灌等创新技术,将这场绿色战役向更广阔的沙漠腹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