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15 12:32:12 浏览()次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是促进志愿者从“一腔热血”迈向“专业担当”的根基,涵盖志愿者的生态价值观、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项目设计与资源整合的综合素养。随着《“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的深入推进,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已成为提升服务质效、激发全民生态治理行动力的重要命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仍然面临三重现实困境。一是制度之困。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缺乏规范的培训标准和激励机制,培训内容碎片化、认证体系缺失等问题突出,致使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系统的提升。二是认知局限。部分领导、志愿服务组织及志愿者认为,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只要有热情足矣,忽视了专业能力培养,致使志愿者缺乏学习提升的动力,志愿服务的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需要培训资金、场地、师资、课程、专业仪器设备等资源支持,然而许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却因资源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需求。

鉴于此,有必要纠正各界对志愿服务能力建设重要价值的认知偏差,从制度、资源、专业、实践等多维度进行破题,锻造一支服务能力强的志愿服务队伍。

充分认识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通过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从“有心”到“有为”的跨越。

能力建设是志愿服务成效的“助推器”。专业能力直接关乎服务实效,志愿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才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项目。在广东省“共筑清水梦”志愿治水服务项目中,通过系统培训志愿者水质监测技能,项目累计采集数据超10万条,推动珠江流域20处污染源整改,水质达标率明显提升。

能力建设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催化剂”。通过“知行合一”的实操性培训及能力建设,能够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与行动能力。浙江省一家驿站的主理人发起了“无痕山野”环保行动,每一袋带下山来的垃圾都可以兑换一杯咖啡,让山里的垃圾明显减少。随后周边50多家民宿、农家乐主理人经系统培训加入“无痕山野”环保行动。能力提升让志愿行动更具感召力,形成“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能力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播种机”。通过提升志愿服务能力,能够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人心,并转化为全民行动,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治理的盲区,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格局。内蒙古“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公益项目通过蒙汉双语生态教育课程,让牧民掌握了草场修复技术,3年内退化草场恢复面积超292.05万平方米。

五条路径为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破局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需以制度为保障、以专业为支撑、以实践为基础,撬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之力。

完善制度机制,构筑能力建设的“保障网”。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制度机制,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政策先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建立统一的培训标准、认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为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激励创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能力激励机制。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表彰积分奖励,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提升其志愿服务能力。评估提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能力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保障资源投入,打造能力提升的“能量站”。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为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提供资金、场地和师资力量等支持。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志愿服务培训、项目开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拓宽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实践指导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志愿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注重专业发展,锻造服务能力的“金刚钻”。专业化发展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要培养生态环境志愿者骨干,通过资源支持和给予学习锻炼机会,使其成长为当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团队的领军人物和项目的操盘手。要建立专业化志愿服务组织,支持成立具有生态环境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如生态环境监测志愿服务队、“母亲河”志愿者组织等。这些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团队专注于特定领域,便于提供专业、实效的服务。要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通过实施推广规范性的项目化管理,明确项目对象、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及步骤节点,确保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加强培训实践,练就知行合一的“硬功夫”。培训实践是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培训,培养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志愿者对生态环境充满情感,愿意为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服务领域的需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专题授课,并结合实地考察交流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递进的培训。新参加的志愿者,重点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验丰富的骨干志愿者,重点进行技能提升和项目策划管理的培训;对于具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重点培养项目品牌建设与政策倡导能力等内容。

促进交流合作,绘就协作共赢的“同心圆”。加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能够拓展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空间,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强跨地区、跨领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创新发展,提升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