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策治、精治、智治!上海开创超大城市“新静界”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4-11 12:11:26 浏览()次

上海,这座高速运转的超大城市,车水马龙、人口密集。在这样繁华喧嚣的国际大都市中,“安宁”对于居民而言,愈发显得珍贵。为满足人民对宁静生活的高品质追求。

自2023年起,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宁静小区”试点建设。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下,27个不同类型的试点小区各展所长,巧用“绣花功夫”,通过共治、策治、精治、智治四大路径,在2024年的评估中,交出了23个三星级、4个二星级的优异答卷,为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全新方案。

共治:多方携手织密“降噪网”

工作日早晨8点,通常是城市居民区最为忙碌的时刻。孩子上学、大人上班、老人外出买菜遛弯,人流交织、车来车往,紧张与繁忙之感扑面而来。然而,踏入上海市长宁区的仁恒河滨花园,感受到的却是宁静清幽,唯有偶尔传来的鸟叫虫鸣,参与到这份祥和中。

这个紧邻城市主干道、拥有27幢高层住宅和1663户居民的社区,能有这般宁静体验,正是小区经过一年努力,成功创建上海市三星“宁静小区”的成果体现。

谈及成功创建的“秘诀”,仁恒河滨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宋璐表示:“一年来的喜人变化,离不开居民们的积极参与。”在街道的指导下,居委会成立了由街道、社区民警、居委会、物业以及绿色环保志愿者共同组成的自治小组。“小组以27名楼组长为骨干,搭配30余名青少年绿色环保宣传队,不仅能通过协商议事收集到诸多‘金点子’,还能培养居民的自觉意识,凝聚共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正是通过动员居民、依靠居民、回馈居民,形成了良性循环,赢得了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据了解,在上海本轮“宁静小区”创建过程中,各试点小区在生态环境部门和街镇的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党建引领、共建联建、联勤联动等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组织协调作用,居民成为创建的主力军,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人人维护的良好氛围,成为有效创建的重要保障。

一家一户是居民区的最小单元。同样成功摘得三星桂冠的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远中风华园小区,在创建过程中,致力于通过宣传引导,让家庭成为自觉减少噪声的“细胞”。居委会打造了“宁静致远、风华正茂”“声韵家园”“沁声薇语”等各类宣传栏目,使“宁静致远,植此‘沁’绿”的口号成为楼组居民的共识。此外,还组织了多种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参与体验,让大家留意日常“不经意”行为产生噪声对他人的影响。许多小朋友在活动中学会用分贝仪测试音量,分辨乐声和噪声的区别,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保护社区声环境的种子。

市中心人口稠密、交通线路繁多等外界因素,给宁静小区创建带来了一定挑战。对此,各试点小区积极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多方协同参与,实现互联互动互补。浦东新区香榭丽花园小区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周边声环境复杂。小区在发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着力做好“联”字文章。每月初由居委会、业委会牵头,召开由社区民警、城管、市监所参加的联勤联动联席会议,部署工作、交流经验,研讨居民重点关注的噪声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勤联动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现重大噪声问题,能第一时间动员力量、积极应对。同时,居委会还与周边楼宇大厦建立共建联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宁静小区建设带动周边区域楼宇声环境质量的提升。

“如今,我们已实现与周边楼宇大厦的和谐共治,他们会及时告知设备保养计划,在节假日、中高考等特殊时段,还会根据我们的安排和需求进行调整。”香榭丽花园居委会负责人说道。

策治:创新规约树立 “文明尺”

“您好,请您知悉,装修时间需控制在工作日的8:00至12:00,以及14:00至18:00,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禁止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行为。”每当有居民前来办理装修备案,杨浦区橡树湾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都会耐心提醒。

据介绍,上述规定是橡树湾在“宁静小区”创建过程中,由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修订的《橡树湾小区装修管理制度》中的内容。除此之外,小区还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了《橡树湾小区环境噪声管理公约》《橡树湾小区机动车噪声管理规约》《橡树湾小区公共场所噪声管理制度》等。规定每天7时前、21时后,不得在家中演奏高音乐器,并建立宠物一户一档,通过居民互相监督的方式管理宠物叫声。在制定规约的基础上,小区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噪声扰民的劝阻和调解工作,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制度供给如同无声的指挥棒,引领着社区文明的和谐乐章。据介绍,各试点小区针对共用设施设备等固定设备、装修、公共场所娱乐活动等环节,制定或完善了相应的噪声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制定噪声控制规约,或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居民公约,更好地规范居民行为。

嘉定区的安勇社区与居民共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家庭装修、家庭聚会、饲养宠物等社区中容易产生噪声的各类行为,明确了管理要求。此外,小区在广泛了解居民作息时间和意愿后,规定居民在22:00至次日7:00时段内,应避免使用音响设备,控制出户音响音量,强化了居民的自我管理和约束。

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首提地,街道所辖的虹储小区,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宁静小区创建的始终。通过全民征询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借助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先后制定了《居民文明公约》《宠物管理制度》《小区装修规定》《小区机动车停车管理制度》。随着这些制度规约的落地实施,小区也成功获评三星“宁静小区”。

“有些规定看似严格,但真正养成行为习惯后,确实对小区治理有很大帮助,宁静生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居民李大爷感慨道。

精治:靶向施策破解“老大难”

要让小区真正静下来,精准查找噪声源头并制定有效破解方法至关重要。各试点小区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定位矛盾突出问题,实施针对性解决方案。

崇明江海名都小区与崇明实验幼儿园仅一门之隔,幼儿园早上出操的音乐声,常常影响小区内上夜班居民的休息。在居委会和物业的多方调解下,幼儿园专门采用了定向音响,将声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再向四周扩散。同时,幼儿园进一步优化出操时间,规范出操音量和作业手势,确保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不会影响小区居民。

广场舞音乐一直是居民投诉的热点。闵行区万源城御璄小区的居民,时常受到马路对面广场舞噪声的困扰。古美路街道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在临河步道和口袋公园安装了“消音神器”——智慧广场舞设备,将广场舞音乐音量“定向”控制在指定区域。结合日常宣传管理,周边噪音分贝明显下降。

普陀区槎浦新家园、宝山区大华滨河华城四期碧云天、青浦区玫瑰公馆等小区,将日常维保、旧区改造等工作与宁静小区建设试点有机结合,全面排查小区噪声污染情况,对小区内可能影响声环境的各类固定设施设备开展定期维护和减振降噪治理。为水泵房安装消声百叶窗,对健身会所锅炉房的门窗进行噪声治理,对地下水泵房加强减振改造。

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山一社区是位于中心城区的老城厢小区,内部通道狭窄,车辆停车与通行困难,极易引发拥堵及鸣笛噪声扰民。社区居委、物业在与街道相关管理部门多方协商,并取得居民共识后,在邻近广场等区域协商划定小区居民专用停车位,取消了小区内机动车的通行与停车,有效改善了小区声环境。这一做法为类似老小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益范例。同样,香榭丽花园小区也充分开展共建共享,盘活周边资源。与隔壁酒店协商共享停车资源,解决居民停车困扰;与邻近商办楼协商调整餐饮店位置,改造垃圾箱房开口位置,避免对居民造成噪声与异味影响,真正做到社区共治,提升小区宁静指数。

智治:科技赋能达到“新平衡”

在宁静小区的建设试点过程中,智慧化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的金苑小区,是典型的道路、建筑密集的中心城区小区。金苑工作小组在特定季节(夏季、冬季)多次邀请技术单位开展环境噪声监测,为小区噪声管控提供了详细的本底资料,并绘制出小区昼夜时段的声环境水平声场、小区内居民住宅窗外1米的立体声场的声级曲线分布图。这些图表让居民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小区的声环境状况,为提升金苑声环境质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虹口区中信虹港名庭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推进小区智能化建设。采用摄像头网络化实时技术,监控管理小区装修户装修期间的施工作业时间和噪声粉尘等情况;利用电梯设限自动锁定技术,限制大型货物装运。

青浦区盈浦街道玫瑰公馆小区、夏阳街道仁恒运杰河滨花园小区,在人员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增设了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屏幕上显示的分贝数,能对活动人群起到提醒警示作用,若声级持续超过一定限值,还会向物业、居委会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及时处理。志愿者也配备了手持分贝仪器,巡逻人员可现场进行分贝测试。

仁恒河滨花园针对夜间路面车辆停车、发动产生的噪声,建成了机动车噪音扰民数字化治理系统。对于未在规定时间段和指定地点停车的车辆,收取额外停车费用。自此,小区内机动车噪音扰民投诉率始终保持为零。

降噪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文明工程。从江海名都的定向声场改造,到山一社区的停车时空置换;从金苑小区的噪声地图,到远中风华园的“宁静致远”标牌……上海通过27个试点小区的创新实践,描绘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