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长株潭三市的标志性项目全面建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基本建成……近日,记者从湖南省发改委获悉,《长株潭生态绿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根据《规划》,长株潭三市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湖湘特色,加强绿心保护,发挥生态源地、生态屏障和生态融通功能,加快实现保值增值,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打造美丽中部新名片。
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 70%以上
长株潭生态绿心(以下简称绿心),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北岸,西至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东至浏阳市镇头镇,南至湘潭县易俗河镇—株洲市群丰镇,是国内探索最早、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共涉及10个县(市、区)、21个乡镇(街道)和106个行政村(社区、林场),总面积达529.79平方公里。
去年6月,《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长株潭生态绿心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模式”。
湖南在长株潭生态绿心多年先行先试的实践基础上,积极探索完善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按照《规划》发展目标,到2035年,长株潭三市的标志性项目将全面建成,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将建成,绿色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转型发展制度样板,成为“两山”理论重要实践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生态绿心。
同时,到2035年,长株潭三市蓝绿空间占比达70%以上,核心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74%,重要生态廊道连通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达到90% 以上。
划定核心保护区为301.35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根据生态价值评价和开发强度评价,将绿心分为核心保护区和融合发展区,进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为301.35平方公里,占绿心总面积的56.88%,其中长沙市占165.35平方公里。融合发展区面积达228.44平方公里,约占绿心总面积的43.12%,其中长沙市占144.11平方公里。
核心保护区将在现有基础上坚持扩绿增长,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和人口减量发展;除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洲)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符合核心保护区生态功能定位的乡村振兴、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整治和空心房整治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
《规划》提到,融合发展区将严禁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禁止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和其他建设项目。对融合发展区内的建筑高度、密度,应当按照绿心风貌管控导则的规定严格控制,防止融合发展区过度城市化。
《规划》还强调,将按照“中国元素、湖湘韵味、丘陵特色”的要求,延续城镇乡村与山水田园相融的传承肌理,构建山水连城的原生景观风貌、和谐统一的色彩风格与建筑形态,营造城乡融合的都市田园,让“湖湘味”和“现代风”相得益彰,将绿心打造为彰显湖湘特色的长株潭中央客厅。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打造“一厅一道一园”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森林。”热衷户外运动的长沙市民黄先生,对《规划》中“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的设定充满期待。
《规划》明确,盘活现有公园资源资产,逐步打造面向长株潭市民的全域免费公园体系,营建15分钟生活圈内多层级多场所的自然环境。
以生态绿心“保值增值”为目标,有序推进奥体公园、花卉园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花卉园艺博览园)、神农百草园、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四大启动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四大启动示范项目为牵引,进一步提升绿心生态价值,打造具有“湖湘特色、世界影响”的绿心中央公园。
《规划》结合绿心自然本底条件,持续完善郊野公园群建设,构建“生态郊野、多彩郊野、诗意郊野”的郊野公园群。提质东风水库郊野公园、金霞山郊野公园、白竹郊野公园、高云郊野公园等31个郊野公园。
《规划》还明确打造“一厅一道一园”。以“一眼看三市,三市一座城”的理念,规划建设湖湘绿厅;立足绿心的现状资源禀赋及建设条件,规划建设绿道网,串联城乡、山水、人文,带动林相改造、生态修复和特色文旅;选取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立地条件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创建约600公顷的长株潭绿心国家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