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海是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也是一位古树名木摄影师。从2015年起,他走遍越城区大街小巷,为越城区的古树名木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参与了《绍兴古树名木》的拍摄工作。针对杮树、枣树、银杏树、桂花树等不同树种,徐=他还分四季进行跟踪拍摄,以全面呈现古树名木的信息和特色。
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新阶段。浙江省绍兴市自然禀赋优越,林业资源丰富。绍兴市现有古树名木92536株,占全省总量的33.9%,位居全省首位。近年来,绍兴市通过法治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协同推进,古树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古树见证城市“温度”
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沈建昌说,绍兴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保留着“为树让路”的优良传统。
20世纪80年代,在越城区延安路拓宽工程中,为保护千年古樟,相关部门调整了道路规划,拆除部分民房,使道路绕树而行,形成了“树在路中央”的独特景观,也成就了“大树下”这一地标名称。此外,在越城区袍中路建设工程、2024年越城区塔山村拆改项目中,都延续了“为树让路”的传统。
在越城区名人广场从事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陈文昌,是志愿队中少见的专业人士,他对绍兴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开展深有感触。他说:“绍兴的保护力度很大,这几年更有了很多新举措,让志愿者开展工作更加有法可依。”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绍兴市就出台了《绍兴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古树名木的管理部门,禁止影响、危害、损害古树名木等各类行为。近年来,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分级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起古树名木公众责任险机制,利用政府公布、企业认领等互动式古树认养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制订“一树一策”保护方案,针对性开展日常养护、病虫害防治、抢救保护等工作。
为了让古树名木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绍兴市深挖古树名木的自然、人文、旅游价值和潜力,相继打造了诸暨香榧国家森林公园、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嵊州谷来香榧省级森林公园3座以古香榧为主题的森林公园,并建造了11处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让公众得以亲近古树、传扬文化。
记者了解到,越城区的140余株古树名木相关数据已经全部上线,有关部门将定期上传这些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情况。通过智慧系统,市民可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柯桥区试点“古树名木公众责任险”,通过企业认养分担养护成本。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广“1名志愿者+1株树木”认领模式,结合高校志愿者团队(如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老年巡查队,形成“老带新”的传承机制。
15位老人“包干”古树14年
“全国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我们这些保护志愿者真的非常开心。“电话中,沈建昌兴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古树名木保护有法可依,这对众多古树名木保护的践行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沈建昌带队的绍兴市保护古树名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初的十多位元老,有的从中年人变为退休老人,有的则从花甲之年走到了耄耋之年,不变的是他们一直活跃在一线,成为保护古树名木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78岁的队员吴岩兴介绍,多年来,志愿者凭借自身对古树名木的热爱,自发投身于保护古树名木的事业当中,从业余到专业,走进大街小巷、城镇村落持续监测关注古树生长情况,并将相关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同时还常进行保护古树名木的知识宣传。
将不同区域的古树名木,根据志愿者生活、活动的实际情况划分包干区,是志愿队自成立以后逐渐形成的志愿负责制。沈建昌说:“队里的成员年龄都偏大,所以在划分包干区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身体情况、交通出行等,多数以越城区的古树名木为主,有时候遇到其他区、县(市)的突发求助,志愿者也会结伴前去了解情况。”如今,在柯桥区、新昌县等地都留下了志愿队保护古树名木的足迹。
今年70岁的张文荣家住袍江,根据志愿队“包干到人”负责制,他一人承担下了袍江片区的几十株古树名木,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看,这已经成了他这十几年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次,张文荣接到袍江一位居民的求助电话,“包干区”内一株400年树龄的古樟树移栽后受损,导致状态越来越差,如果不加以干预治疗,该树很有可能面临死亡。张文荣和同伴将情况报送给了绿化管理部门,对这株古树进行了营养补给治疗。“现在,这株樟树已经枝繁叶茂了。”张文荣笑着说。
投入古树名木保护的14年,志愿队参与拯救了不少古树名木。比如越城区延安路和解放南路交叉口舍子桥边的绿化带里,原本有一棵已经130多岁的桂花树。后来这里先后开了几家餐饮店,多台大功率空调外机运行让桂花树生长环境遭到破坏,长势受到影响。志愿队队员发现情况后向园林部门反映了情况。如今,这棵古树已经保护性迁移到绍兴运河园边的绿化地里。
当然在保护过程中,志愿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树来说,虫蚁的侵蚀是最隐蔽的,不少老树都是因为虫蚁啃食死去的。”沈建昌说到:“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保护古树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救助中不断积累经验,见得多看得多也就可以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有效应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保护和科学技术加持,守护好每一株古树名木,也讲好每一株古树名木的故事。”沈建昌说。他希望有“新鲜血液”补充到护树志愿者队伍来,更希望有学识、有绿化知识的人加入,让各界力量在古树名木保护中更有针对性。
原题:一株树,投射生命、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