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和首批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浙江省湖州市近年来全方位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主题实践,围绕减污降碳协同、能源结构转型、数字赋能治理等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抓手,不断挖掘和丰富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与范式,构建了一套覆盖生产、生活、治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节能降碳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单一管控向系统化、集成化转变,探索出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湖州路径”。
以制度建设为引擎推动绿色发展
湖州市积极把握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机遇,建立工业企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健全绿色制造业发展标准,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新路径,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了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市场驱动的湖州模式。
“碳效革命”重塑产业格局。创新深化工业碳效改革,2021年,湖州市率先发布工业碳效码1.0,上线工业“数智化”碳管理平台,通过构建碳效评价指标体系精准核算企业碳效。在此基础上,2.0版本拓展了跨部门协同的一站式绿色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便捷化的碳效提升支持。3.0版本上线碳足迹数智服务应用,创新性地搭建了在线数字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协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通标标准(SGS)等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实现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EMS)、生产执行系统(MES)、资源规划系统(ERP)数据的深度对接。通过在线数字存证,完成企业碳足迹数据采集、计算、核查、报告生成、三方认证、信息披露,不仅提升了碳足迹核算认证效率,而且降低了碳管理成本,为碳效管理智能化、精确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五位一体”标准引领产业转型。湖州市坚持标准先行,在全国率先形成“五位一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体系涵盖市级层面的“绿色制造发展指数”、区县层面的“绿色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园区层面的“绿色园区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企业层面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地方标准、产品层面的“绿色设计产品团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制造标准规范。实施“普及、提升、示范、引领”的梯度培育机制,深入开展绿色工厂星级管理,推动绿色制造水平整体跃升。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1家,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绿色制造发展贡献经验。
品牌建设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湖州市深化承包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通过构建“林权流转—碳汇收储—林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可持续管理体系,为落实“双碳”战略开辟新路径,实现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减塑降碳协同增效。推广“以竹代塑”“以竹代煤”等产业模式,催生八大系列3000余种竹制品,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注入新动能。搭建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建立“企业+村合作社+农户”多方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农户参与碳汇项目开发热情,通过租金、股金、薪金等多渠道增加收入,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打造绿色生活的智慧平台
湖州市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导向,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建立全民减排正向引导机制,形成绿色生活的“智慧平台”,将个体“微行为”转化为社会“大变革”,为构建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机制提供了湖州样本。
“碳效”分级驱动建筑换新升级。湖州市发布公共建筑“碳效”分级评价标准,为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提供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913组公共建筑(含612个公共机构)信息及能耗数据现状梳理,建立了覆盖全市6个区县562组公共建筑的高质量碳排放数据样本库,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全省率先打造基于GIS+大数据分析的“碳效码”管理平台并上线运营。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降低准入门槛,从支持优秀(B级及以上)建筑拓展到支持待改进(D级和E级)建筑,着力破解存量建筑低碳转型难题。配套出台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建设、购买、租用B级及以上“碳效”建筑。截至目前,平台已接入1173多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累计获取30万条数据,推进湖州城市集团多个旧改工程智慧照明数智化改造提升,节省电费近100万元。
“四港”联动赋能多式联运发展。湖州市以陆港为基础,以铁路港、内河港为重点,以信息港为纽带,从设施联通、多式联运、产业联动三大路径出发,推动“四港”联动,提升综合运输效率,打造交通低碳升级的示范样板。全面开展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行动,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物流运输特点,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搭建“制造业物流业两业融合洽谈平台”,立足产业特性,定制个性化多式联运模式。采用“空水联运”模式建设的湖州南方物流码头“空中运输走廊”输送带,实现了水泥熟料运输全过程零排放、零污染,物流成本降低了50%。
全民减碳激励机制激活碎片碳汇资源。湖州市推出涵盖减碳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基金等多元场景的“碳达人·惠湖州”碳普惠应用,推动生活领域减碳行动深入人心。创新居民绿色行为减排量核算方法,将屋顶光伏发电、绿色出行等分散减碳行为科学核算成碳减排量和个人绿色积分,接入区域碳交易市场,为工业企业提供碳汇补充,形成“个人减排—企业购买—全社会共赢”的闭环机制。2024年,通过碳普惠机制,户用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35%,充分激发了全民参与减碳的热情,营造了“人人减碳、人人受益”的氛围。
构筑数绿融合的“治”慧中枢
湖州市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实施机制,完善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形成从根本上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的湖州经验。
制度创新领航绿色低碳综合改革。调整优化“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湖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制定“6+1”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及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工作机制,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深化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以源头防控、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为路径,统筹水、气、固废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推动工业涂装、化工等行业全面使用低VOCs原辅材料,逐步树立“环境资源有价、使用有偿”的发展导向,全面提升产业转型效能。
“碳效码+金融”协同激发绿色发展活力。湖州市引导金融机构将企业碳效评价结果纳入授信审批决策流程,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根据企业碳效表现,量身定制不同的贷款额度、利率水平等金融服务。建立“碳效码”与电价市场互通体系,创新实施差别化电价奖惩机制。通过电价杠杆,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倒逼高碳排建筑节能改造。建立碳排放权与用能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协同交易机制,探索区域减排量交易,支持企业通过绿电交易、碳汇购买等方式实现碳中和目标。
转型金融改革精准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以及浙江省唯一转型金融改革试点,湖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围绕全市纺织、化纤等八大重点高碳行业,规划了106项转型技术路径,为高碳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撑。为确保转型金融支持落到实处,在目录基础上,同步制定了《重点行业转型目标规划指南》《转型方案编制通用大纲》等制度规范,指导企业科学制定转型方案。截至目前,累计为全市212家转型企业(项目)提供授信支持565.5亿元,减少碳排放106.7万吨。
全域碳计量网络有效打破数据壁垒。湖州市构建“碳排数据线上存证、多维数据交叉核验、异常数据一图感知、预警信息横向贯通”的碳市场数据数字化管控体系,全面提升碳市场的数据管理水平。在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多维度交叉核验精准识别潜在问题,实现了碳排放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与异常数据的高效感知与预警。建立差异化的“电—碳”耦合因子模型,借助模型研究“电—碳”耦合关系,实现对企业用电数据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湖州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从“试点”到“标杆”的升级之路。下一步,湖州市将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笔,持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答卷。
作者潘鸣系浙江省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孟晓杰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