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第一缕晨光洒下,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圣天湖上泛起层层涟漪,湖中成群的天鹅在水中游动,它们或引颈高歌,或相互梳理羽毛,十分灵动。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鹅美丽的身影,像一幅绝美油画。
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圣天湖是从被人嫌的“荒湖”“脏湖”变化而来,如今,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湖泊俨然已变为美丽的“天鹅湖”,每年冬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圣天湖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陌南镇,东依奔腾的黄河,北枕绵延的中条山,是黄河“截弯取直”作用形成的牛轭湖,湿地面积8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400多公顷。它依山傍河、地貌多样、物种丰富,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碧玉,被誉为黄土高原“第一湖”,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省级湿地保护区。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片生态瑰宝上却曾蒙上了阴霾。“圣天湖以前叫胜天湖水库,为一个调节性水库。每逢黄河中游流域枯水期时,岸旁的水电站就会从圣天湖中抽水灌溉,保障农田生长。”据圣天湖工作人员崔亮介绍,以前圣天湖周围有很多居民围湖造田,还有一些居民私建鱼塘进行水产养殖。
由于当地居民过度垦湿为农,水产养殖、围湖造田加上生活排污等因素,圣天湖面积日趋萎缩,水质也开始恶化,原有风貌和自然生态遭到很大破坏。湖面昔日整片的芦苇荡和“一湖江月半湖荷”的荷湖自然风景,变得面目全非,大批水鸟也失去了栖息地,圣天湖一度成了人人嫌的 “荒湖”“脏湖”。
“圣天湖以前是我们赏荷花、观天鹅、消夏避暑的好去处。但由于环境变糟后,湖面漂满了垃圾,人们都不愿来这里游玩了。”据当地群众回忆。
圣天湖治理刻不容缓。近年来,芮城县委、县政府坚定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政企携手,对圣天湖启动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使其重拾风韵。
治标先治本,斩断污染源头是关键。当地政府加大对圣天湖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禁止围湖造田和过度的水产养殖,对生活污水也进行了集中处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还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将部分被占用的湿地恢复为自然状态,增加水域面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为改善水质和周围景观,圣天湖景区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还采取多种生态修复措施。“我们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物等方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以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崔亮介绍,同时,还实施了一系列景观绿化措施,打造“千亩花海”“十里梅岭”景观区,并恢复昔日“千亩野生红荷”盛景,还加固驳岸建设生态护岸,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湖岸线的稳定性。
经过多年努力,圣天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恢复。“如今,圣天湖栖息着238种鸟类,147种湿地植物和52种鱼类资源,享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美誉。”崔亮介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使其成为候鸟迁徙停歇的重要“驿站”,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天鹅。
“每年冬季有上万只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这里越冬,它们在圣天湖觅食、嬉戏、繁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崔亮告诉记者,天鹅通常从10月中下旬一直待到次年3月中下旬才离开,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随着环境改善和候鸟数量增加,这里逐渐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每年冬季,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天鹅。“为满足游客需求,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搭建了生态栈道、观鸟平台等,为游客提供便利的观赏条件。同时,还增设了湿地科普馆、研学基地、休闲游玩的场所,供群众参观游玩。”崔亮介绍道。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景区还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和天鹅的保护。“我们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观赏规定,并划定区域禁止游客靠近天鹅栖息地,避免惊扰它们。”崔亮告诉记者,天鹅以水生植物为食,为留住天鹅,景区每年投入30多万元,租种附近村民的农田种植玉米、白菜等作物,保障天鹅的食物来源。同时,还加强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定期对湿地的水质、土壤、生物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如今,有“天鹅湖”之誉的圣天湖已成为芮城县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圣天湖的涅槃,是“两山”理论在黄河流域的生动实践,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乘车驶离时,记者看到湖面上巡护人员正划着木船清理水面残叶,他们的倒影与天鹅交叠成景,这和谐的画面恰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注脚——当人类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自然便以诗意栖居回馈人类。正如湖畔生态文化墙上镌刻的:“每一只振翅的天鹅都是写给黄河的情书。”在这片曾被创伤的土地上,生态文明的种子正破土成林。
(以上图片均由圣天湖景区提供)
编辑: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