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 四个协调,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5-02-05 10:41:29 浏览()次

长江,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璀璨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性。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推进公园建设过程中,需注重多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整体规划与地域特色相协调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其建设需从整体规划布局。要将公园视为有机整体,注重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确保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要充分考虑长江沿线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使公园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长江沿线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推进建设时,需充分尊重文化差异,挖掘展示各地文化特色。这种差异体现在地域、历史、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通过展现差异,让游客全面了解长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可在公园内设置不同主题展示区,如历史文化展示区展示历史遗迹和文物,让游客领略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民族文化展示区展示各民族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自然风光展示区展示壮丽山川和秀美景色,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设置展示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增强公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协调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至关重要。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和内涵特质值得深入挖掘展示。为传承长江宝贵文化遗产,要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加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展示,让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辈。传承是长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整理保护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传承并非固守陈规,在传承基础上同样要注重创新融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公园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让游客直观感受长江文化的魅力。为进一步激发长江文化新活力,要培育具有长江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推动传承与创新并举。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既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又拥有现代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文化特质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项社会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实现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协调统一是确保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性是公园的核心特质,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公园建设必须充分挖掘展示其历史渊源、内涵特质和独特魅力,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文化性展现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公园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利益,实现文化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与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惯,让公园成为他们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首先,要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公园建设和发展,邀请社区居民参与规划、设计和管理,让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得到充分表达和满足。其次,要注重公园的社会功能和服务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公共服务,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如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资本化运作与以人民为中心相协调

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资本化运作是推动长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在长江文化产业发展中,资本化运作不仅为文化项目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支持,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例如,通过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行文化债券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长江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升级。

资本化运作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要求在推进资本化运作的同时,注重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和引导,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防止资本过度逐利和短期行为对文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吸引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样、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作者贺高祥系重庆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传浩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