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坐落于太行山余脉与永定河的交汇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两屏两带”中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与永定河沿线生态防护带的关键一环。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门头沟区不仅成功转型为北京市首个入选全球“自然城市”平台的行政区,更是在生态治理和文化传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昔日的“千年煤城”到如今的“京西智谷”,门头沟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北京最大的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同时,通过创新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门头沟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具体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永定河畔文化生态共融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三大文化带之一,不仅承载了北京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还刻录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在北京的地图上,170多公里的永定河,门头沟段长达102公里,如一幅“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壮美画卷,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璀璨珠链。
门头沟傍水而建,缘水而兴。在永定河山峡段的治理修复中,门头沟区巧妙布局,形成了东胡林、青白口、王平三处自然型河流湿地,总面积近86公顷。这些湿地各具特色,通过地形整理、植物种植等手段,营造出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为水体自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经过一系列生态补水、河道清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永定河重新焕发生机,碧水长流的美景得以再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黑鹳、褐马鸡等不少“稀客”纷纷光顾。2024年,门头沟区入选全球城市间知识分享和案例展示平台——“自然城市”平台。
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门头沟区充分利用永定河文化带的独特优势,以109国道沿线和永定河文化带为带动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引擎,构建了“山、水、村、驿”四类景观系统,并精心打造了18大山水人文场景和78个特色景观节点。
其中,琉璃渠村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亮点,经历了从老旧厂区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转变。这座拥有760年历史的皇家琉璃官窑厂,如今已成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入了非遗工作室、文化创意类企业和网红咖啡餐饮等业态,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文旅产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2024年,京西门头沟迎来了文旅消费的热潮。数据显示,国庆长假期间,来门头沟旅游度假的总人数近18万人,同比增长135.21%;总收入超1161万元,同比增长98%。
从“千年煤城”到“京西智谷”
昔日的京西古道上,牲口驮着煤过永定河,到了三家店再用马车运进城。门头沟区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曾以煤炭产业闻名遐迩。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门头沟区关闭了区属的全部270多家煤矿以及500多家非煤矿山、砂石厂。2019年,全北京最后一座煤矿——大台煤矿正式停产,这座规模最大、建成最早、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煤矿关闭,标志着门头沟区长达千年的采煤史逐渐落下帷幕。同年,《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获得批准。其中,新城南部片区被赋予了“创新发展轴”的重要定位,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入驻。人工智能凭借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迅速崛起为门头沟区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在门头沟永定河畔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内,一排排服务器正为全国各地创业者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这里不仅是北京最大的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算力中心适配并提供多个开源大模型,涵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主流领域。目前,门头沟区已建成500P全市最大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并成功链接了700余家企业及单位。其中,“京西智谷”智算中心更是获得了科技部全国首发、华北地区唯一的“国智牌照”。
京西古道的生态创新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在门头沟区得到了新的诠释。2023年,门头沟区正式启动了以西王平村京西古道沉浸式生态小镇为试点的北京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项目(VEP)。项目的实施,旨在划定的特定地域单元中,寻找并实现一个最优的保护利用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并为此采用了“五步法”策略,即明确划定特定地域单元的范围,确定最适合该地域的保护利用模式,对特定地域的生态产品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资本市场对接,使核算结果得以应用,最后通过提升多方主体的效益,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项目主体、村集体以及生态资源收储主体都成为了直接受益人。农村群众通过生态资源使用权入股、直接参与分配以及股权加债权的组合模式等普惠性收益方式,与项目开展合作。这些创新性的合作模式,成功地将过去难以量化、抵押、交易和变现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科学的系统测算,转化为了具体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门头沟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引入了生态产品总值(GEP)这一创新概念,通过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有价化”处理,更直观地体现生态系统的价值。京西古道小镇只是冰山一角。
经过几年的努力,门头沟区创新性地形成了涵盖“生态安全”等三大维度(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GEP指标体系,包含25项能够反映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特征、直观指导工作落实的核心指标。其中,在生态安全层面,设置大气等基础环境质量和生态修复指数等指标。在生态制度层面,设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河长、林长、田长”等制度落实情况,多角度找准镇街层面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同时,围绕GEP关键指标出台了评价细则。在镇街层面开展评价指标排名,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常态化部署调度。这些指标的设置和评价细则的出台,为辖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