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新阐释|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12-03 00:40:48 浏览()次

以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导向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开忠

新质生产力是绿智融合质态范式即新质生产力范式的生产力,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就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是中国特殊现象,而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全球生产力竞争的制高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起飞阶段,目前正进入以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导向的成熟发展阶段。全面支撑引领生态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的根本在于转变生产力范式、向新质生产力范式跃迁。要高度重视、深刻把握、自觉顺应新质生产力范式跃迁的要求,强化在绿智融合、绿色化数智化(以下简称“双化”)协同中培育生态文明的意识和文化;制定实施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实现绿色科技化、科技绿色化的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社会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构建新管理体制;推动在绿智融合、“双化”协同中实施供应链产业链管理;着力以绿色化、数智化全方位融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着力以新质生产力范式为导图完善和推广ESG(环境、社会、治理)治理理念和机制,发挥其作为高水平支撑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杀手锏”作用。

 

以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高世楫

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也丰富了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绿色生产力发展也是基于从产品、工艺到产业生态等各种创新的结果。创新的本质是用新知识创造财富,绿色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依靠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创造的各类知识,通过适当生产工艺和商业模式,以较少资源、较低污染创造更多价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资本投入放缓,自然资本投入逐步步入平台区,同时环境治理力度空前,绿色新动能迅速壮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出现明显改善。在全球绿色发展大势已定而大国竞争持续加剧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促进绿色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来源受阻,重要产品面临国际市场壁垒,这更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以创新突破困境。立足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能源领域产业基础较好、创新内在动力活跃、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丰富的应用场景所提供良好技术迭代机会等综合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使各种创新源泉涌流,促进绿色生产力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着力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所长、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周占华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是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标志性观点,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为新时代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包含“森林是水库”“森林是钱库”“森林是粮库”“森林是碳库”等四个子论断,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蕴含整体统筹的系统思维,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要深入学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推进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深化研究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

近平强军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杨威

研究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任务。聚焦并着力于原理性理论成果,做到研究深入、阐释透彻,才能构建起科学理论的原理基础,增强理论说服力,形成恒久理论价值。为此,应从多方面挖掘彰显原理性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是高度凝练规律性认识。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往往由少数的基本原理推演衍生而来。从把握规律的角度看,要对分散的命题进行总结提炼,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清晰明确的理论“硬核”。

二是充分开展学术化建构。从原理到学理,是把规律性认识纳入到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从科学体系跨越到学科体系,进入更宏大、更稳定的结构和载体的过程。

三是牢牢抓住魂脉和根脉。原理性理论成果生成于社会实践创造,扎根于历史文化土壤。要坚持“两个结合”,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胸怀天下,守正创新。

四是有力推进通俗化传播。原理性理论成果蕴含深奥道理,通过通俗化传播,才能被群众所掌握、汇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这要求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讲得令人信服,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深入学领会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论述精神

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 肖新建

绿色发展既是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平经济思想和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的意义作用、根本保证、价值取向、目标路径、支撑保障和策略方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地位作用上,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完善国家治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方略、重大任务,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根本保证上,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价值取向上,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目标路径上,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支撑保障上,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理念文化,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策略方法上,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我们要学深悟透做实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磅礴的绿色力量。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林震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持续高位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概念,并把“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三大举措之首,凸显了其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这也意味着“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已经成为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的一个新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一个需要加强学理性阐释的新的基础性理论。

“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属于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维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体制部分,是生态文明体制的基础部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它是新时代十多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沉淀的结果,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架构和基本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五项任务,加上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障,形成了“六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架构,包括生态文明领导责任体系、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各地应深刻领会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意志上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巩固和完善。

 

聚力打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标志性成果

以深化改革助推重庆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余国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3次来渝视察,多次对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重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重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系统推进落实美丽重庆建设重点任务,推动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自觉做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近年来,重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一张张“问题清单”转变为“改革清单”“成效清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系统重塑,努力交出生态环境高分报表。今年1—10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持续兑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政治承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8天、同比增加2天,PM2.5浓度3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2024年4月,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肯定重庆市“生态文明呈现新面貌”。

接下来,重庆将围绕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10周年、重庆直辖30周年、新中国成立80周年等重要节点,统筹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支撑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力打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标志性成果,争当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

 

深入贯彻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赵世德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阐明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保”字当先,全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43亿亩、种草3.55亿亩、防沙治沙1.67亿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13亿亩,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明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近年来,内蒙古坚持“治”字为要,着力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由2015年的5个增加到1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4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用”字为纲,大力推进全社会资源科学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全区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1亿千瓦,成功创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成色稳步提高。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制度保障。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为”字为本,奋发有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并日趋完善,为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贯彻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艾海成

2024年6月,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赴青海考察,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的重大要求,这是对青海生态保护的地位作用、重大任务和时代要求的深刻阐述,是对青海发挥生态优势、明确主攻方向的最新论断、更高期待,也是对“生态为纲”的进一步明确。

青海将认真学贯彻落实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站位大局、着眼长远、守牢底线,牢牢把握青海工作的根和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展示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胡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相识、交织激荡、互动共进的百年历程,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第二个结合”。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是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

深入研究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重点是探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契合点和结合点。“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主要契合点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自然生态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相契合;二是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辩证生态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的辩证思维相契合;三是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环境民生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天地之道,以左右民”的民本思想相契合;四是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协调发展观与传统生态文化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发展理念相契合。

新征程上,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高质量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