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堰梯田看古人的生态智慧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9-12 00:44:41 浏览()次

日前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其中,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汉阴县,灌区面积约5.2万亩。历朝历代的汉阴百姓顺山地之势,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凤堰梯田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从汉阴的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间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运转,完美诠释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我们在为凤堰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高兴自豪的同时,还需从现存古老水利工程中吸收智慧力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势利导建设生态工程,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蕴含的生态智慧十分丰富,体现了古代先民对人与水、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因势利导,遵循自然规律建设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第一要义。此外,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水利建设调节和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我国古代治水实践蕴含的重要生态智慧。只要理念科学、做法得当,水利工程建设就可以发挥调节、改善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凤堰梯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梯田是森林、水系、田土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顶水汽充沛,滋养林木,森林将水渗入土地而排下,形成山泉溪流,在山腰被逐级拦截,供给山溪梯田和山塘湿地。良好的梯田系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统筹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推动农业生产的生态智慧。

然而,现在一些地方在规划建设水利工程时,不愿意向古代先民实践取经,又不遵循自然规律,有的地方甚至为了政绩,打着兴修水利的幌子,建设了“水害”工程,不仅劳民伤财,还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比如,个别地方小流域治理工作走偏,不仅不以生态修复为纲,还打着综合整治的招牌,上马建设破坏水资源的项目,既不能改善河流水环境,更不能修复流域水生态,达不到小流域治理的目的。

笔者认为,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不仅限于防患救灾,而是要兴利除弊,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让水利工程活起来,满足人类发展需要。基于此,应当汲取古人治水的实践经验,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势利导建设水利工程。同时,对基本农田、交通运输、新型城镇等其他领域的改造或建设工程,也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切莫借工程建设之机,大干快上一些损害生态功能的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