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分宜推动污染防治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8-29 23:59:37 浏览()次

“通过县里水环境修复、环境综合整治、历史文化开发、我们村评上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百上千网红前来打卡,每年旅游获益好几百万,让我们村民看见了、摸到了生态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退休七旬村主任严兆生介绍说。

这是分宜县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让污染防治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全县年生态效益5个多亿美好前景、受到社会赞誉的一个侧面。 

那么,分宜县是怎样将污染防治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的呢?

分宜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彭财清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生产力,防治污染就是发展生产力,让污染防治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途径。

6年前,分宜县城有一条宽20余米、长6公里,承载10万人生活污水排放的龙须沟出现了劣Ⅴ类水,直接影响新余仙女湖水环境,引起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投资2.3亿启动龙须沟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需征用分宜镇介桥村大量农地。治水是涉及仙女湖沿线120多万人水环境安全的大事,为治好水,又开发该村历史文化,建成一个真正的民生工程,争取到了历史文化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个多亿。通过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增容、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进行全线清淤、截污纳管完善污水收集、龙须沟及沿岸监管、入湖口生态治理、实施介溪生态湿地公园项目等系统性工程治理,水质大幅提升,国考湖心岛总磷浓度大幅下降,2019—2024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099、0.076、0.064、0.064、0.069毫克每升,总降幅达到30%,除总磷指标外,其他指标皆达到了湖库Ⅲ类标准。投资1.2亿的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相继建成,形成了涵盖全县的污水防治体系。与此同时,将龙须沟生态修复工程与该村生态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发连成一片,建成了以治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介溪湿地公园。这一来,昔日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渠,湿地公园水净草绿,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给村民带来了无限生态效益。

“到了到了,政府兑现了承诺。”分宜县凤阳镇东山村村民袁九牙打开手机银行看到了县林业局打来一笔生态修复资金,便问同村村民是否收到了,大家打开手机,异口同声地回答:“收到收到!”

该县矿产资源丰富,煤、钨、铁、锰等10余种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遍布境内,工业经济发达,是江西省34个重点工业调度县之一。因开采矿山导致山体破坏,经国土、林业、生态环境部门统计5000余亩过度开采导致的废弃矿山。 

2020年启动废弃煤铁矿地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以“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为原则,出台“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社会共治、求成分享”相关政策,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等修复模式,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废弃矿山修复,筹集资金达2亿元,完成5000余亩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铺设矿山油路100公里、植树造林2000余亩,空播草种子1000公斤,抚平了大地“伤疤”,让青山披上了绿、土地焕了新颜。据不完全统计,恢复耕地524亩、林地4000亩、草地490亩,破损山体全部恢复,废弃露天矿山破坏的土地得以恢复,水土得以保持。发展生态种养产业50多个、林产品和旅游产品30多个,全县生态经济可实现2.5亿元。

分宜县还将深度推进净土保护和盘活存量土地放在首位,引进投资12.7亿元,将4710亩尾矿库开发成光伏发电厂,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让昔日的尾矿库变成了聚宝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光伏发电厂年输电量约2.1亿千瓦时,年产值达2.28亿元,年节约标准煤7.14万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光伏发电厂还提供了组件清洗等就业岗位,助力当地群众增收。据统计,3家光伏发电厂每年支付劳务费达300多万元,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今年完成5个“两公一住”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62347亩,严格管控1756亩,完成任务面积77.51%。申请废弃金矿土地污染治理修复中央资金1699万,完成土地修复面积85%。

编辑: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