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黄河在四川流经两州五县,其中松潘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红原县四县均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境内有174公里黄河干流,占黄河干流总长度的3.18%,每年补水量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9%。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守护黄河长久安澜。新时代以来,阿坝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强化“上游意识”,担当“上游责任”,深入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随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川江千里行(黄河流域)”采访团,赴阿坝州深入采访,走访松潘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红原县,实地探访阿坝州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及显著成效。
▲若尔盖花湖湿地的黑颈鹤
修复湿地生态,今日若尔盖如诗如画
8月的若尔盖县花湖湿地,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行走其中,处处皆景—“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花在湖中生”。
“看,这就是黑颈鹤,它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在高原的鹤类,因其稀有,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当地工作人员纳么玖向记者介绍。
纳么玖是个80后藏族小伙,已在花湖湿地工作11年。他热爱摄影,没事的时候就拿着照相机,给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拍照。
他向记者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照片中,黑颈鹤时而追逐嬉戏,时而悠闲散步,时而展翅飞翔……
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黑颈鹤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便会放弃,不再越冬栖息。
近年来,随着若尔盖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黑颈鹤数量从2010年的1000只左右增长到现在的2000只以上。此外,还有彩嬛、东方白鹳、花脸鸭、蓑羽鹤、大杓鹬等新增珍稀鸟类陆续出现,以及高原鳅、羽叶点地梅等多种野生动植物,共计599种,在此繁衍生息。
花湖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形成了优美的高原湿地风光和绝佳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展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文明的最佳平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花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较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碳储量达16.10公斤/平方米,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储存碳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花湖每年为黄河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7.58%,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担负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为了发展畜牧业,开展“开沟排水”“向湿地要草地”等工程,导致湿地退化严重、水域面积缩小,花湖一度萎缩至215公顷。
修复湿地,刻不容缓。
2010年起,当地开始实施花湖湿地修复试点工程:沿着花湖出水口,修建生态堤坝。给生态核心区牧民发放禁牧、限牧生态补偿。严禁在保护区开采泥炭、建设旅游设施。加强对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聘用湿地生态管护员,推动花湖湿地生态全方位保护。
阿坝州先后制定出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等6部涉林草地方法规,制定草原湿地保护巡护等配套制度,全面推行林(草)长制,3720名林(草)长巡林履职,2.3万余名生态公益性岗位人员,长期驻扎一线,有效保护天然草原4718万亩、湿地884万亩,将草原湿地保护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如今,花湖湖面扩大至原来的3倍,丰水期面积达1311公顷,枯水期面积为650公顷,恢复花湖及周边沼泽湿地892公顷。
▲“黄河护河队”队长作玛木在介绍河岸治理情况。(图/贾伟)
守护一江清水,齐心协力保护母亲河
“万涓成水汇大川,千转百回出险滩。滔滔长流济斯民,力发黄河第一湾。”
站在若尔盖县唐克镇和辖曼镇交界的洛华湾处,只见滔滔河水奔涌而来,河道岸边水草丰茂,远处成群牦牛河边饮水。在这里,黄河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壮美的黄河九曲第一湾。
若尔盖县副县长杨勇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干支流协同治理,现在已经建起一道长长的生态护坡,岸线侵蚀情况发生了很大改观。
“要是没有修筑堤坝,任由河水冲刷,沿岸道路就会冲塌,严重影响沿岸群众生产生活。”杨勇介绍,在此之前,这个拐弯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向四川一边侵蚀,造成草场面积减少,河水卷走泥沙。现在,新筑的堤坝大大降低了河水的冲刷力度,保护了河岸安全。
2022年,当地启动实施黄河干流若尔盖段应急处置工程,这也是四川在黄河干流启动实施的第一个生态护岸工程。
整个工程治理河长5.06公里,采用“格宾石笼护坡+抛石护脚”设计。围绕“防洪治理、生态修复、旅游观光”3个重点,新改建了旅游观廊道、挑台、平台等,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草原畜牧业及旅游文化业有机融合,为后续黄河干流四川段治理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工程完工后,每年可减少河岸坍塌2至4米,保护1.5万平方米的天然草场不受侵蚀。此外,黄河在这一带的含沙量从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到每立方米0.3千克。
为保护好黄河上游水生态环境,近年来,阿坝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紧紧围绕实抓水资源保护、紧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狠抓水环境治理、强抓水生态修复4个方面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2013年以来,阿坝州新建堤防、护岸长度272.9公里,全州县城所在地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及以上;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96平方公里,2023年全州水土保持率达88.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2021年5月,四川首支“黄河护河队”在若尔盖县成立。这支由周围牧区50名藏族小伙组成的护河队,主要职责是对全县境内的73条河流、6个湖泊和3个湿地的保护区进行巡护,特别是河岸的垃圾清理及对非法捕鱼、乱排乱放等问题进行排查。
看到家乡生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队长作玛木高兴地说:“大家保护黄河的意识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捡垃圾、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若尔盖花湖湿地,游客络绎不绝。(图/贾伟)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从若尔盖县城出发,一路向东南,驱车3个多小时,记者来到阿坝县贾曲河贾柯牧场段。
阿坝县境内黄河流域面积3476.2平方公里,有贾曲、夏荣曲等一级支流6条,是典型的高原游荡型河流。这里水流分散,左右摇摆,河道两岸均为土质边坡,经洪水冲刷导致岸坡垮塌、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阿坝县水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锐介绍,此前,沿岸坡坍塌造成草场、牧场面积急剧减少,沿岸村庄、道路、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安全隐患频发。
黄河流域保护法及黄河流域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后,阿坝县抓住机遇,实施了贾曲河贾柯牧场防洪治理工程,投资1246万元,综合治理河道3公里,左右两岸新建生态护岸5.375公里,采用生态袋装填有机土码放的方式进行固岸护坡。
阿坝县副县长唐建勇表示,项目实施后,发挥了四方面的显著作用:一是稳定岸坡,提高河道行洪及抗洪能力;二是引水归槽,如遇洪水,流态会更加平顺,从而减少岸坡淘刷;三是阻挡泥沙下河,有效减少水沙比,改善水生态环境;四是减少水土流失,确保黄河上游一江清水向东流。
目前,黄河干支流生态防护带建设顺利推进,截至去年,共完成生态防护带总长度741.5公里。黄河流域阿坝段共有3个国考断面、3个省考断面,其中1个达到Ⅰ类,3个达到Ⅱ类,2个达到Ⅲ类,优良率达100%。
这里生态治理的另一个重点是沙化治理。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气候变暖、沼泽疏干、人为因素、鼠虫危害等因素,都是草原沙化形成的原因。
对此,阿坝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2年以来,沙化治理及巩固提升130万亩,湿地修复31万亩。
在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治沙点,记者看到,成片的草地和高山柳沙障几乎铺满沙地,成片裸露在外的沙地正在大幅减少。
2008年省级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前,德香村沙化草原面积为3.6万亩,占全村天然草场的11.7%,涉及56户牧户,是全县防沙治沙试点工程开展以来的重点区域。
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杨永娇说,在沙化治理中,当地根据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不同类型,以及重度、中度、轻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别采取不同治理模式进行沙化土地治理。采用林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鼠害防治、人工管护等手段,综合运用林业措施、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因地制宜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以来,德香村共有1100余人次参与项目实施和后期管护,治理区原住民户均获得劳务收入3万元以上,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高,推动了沙化治理区牧民群众由‘草原放牧人’向‘生态治理者’转变,为防沙治沙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红原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姜剑补充道。
通过治理,德香村重度、中度沙化土地明显减少。全国第六次沙化土地监测初步数据显示,全村沙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3.6万亩减至2.2万亩,减少1.4万亩,治理区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沙化治理区植物种类也由7种提高到20种以上。
▲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试验(图/贾伟)
发挥生态优势,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生态环境好了,如何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阿坝州积极探索实践路径,紧扣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积极培育“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同时,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农产品、中藏医药等新兴绿色加工业健康发展,水电传统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载能企业技改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
在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试验田,经过改良的青稞绿意盎然,长势正旺。园区推行“龙头企业+核心区+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优先雇佣”模式,完善“种、产、供、销”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8个乡(镇)、41175名群众增收。
阿坝县以建设“高原粮仓”为目标,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园区为重点,建成集品种培优、产品加工、科技示范、体验观光、助农增收于一体的四川省级五星级青稞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牧民群众转产转业、增收致富,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红色游、研学游、自驾游、避暑游等旅游产品,正在成为当地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全力打造特色产品。阿坝州先后建成雅克大道、黄河风景大道等景观大道,培育红原雅克音乐季、若尔盖黄河大草原文化旅游节等IP,开发出“雪山草地、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路5条。据统计,2023年,阿坝州黄河流域共接待游客1594.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19亿元。
青山绿水成为阿坝州的一张亮丽名片。阿坝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朱锐表示,新征程上,将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在生态制度机制、生态经济产业、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惠民利民、生态美丽创建等5个方面先行先试,将美丽阿坝建设成为美丽中国高地、样板。同时,正确处理生态与保护、发展、民生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阿坝州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朱锐说。
编辑: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