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气温依然炎热。戴着遮阳帽、裹着防晒衣的林钰栅博士来到了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街道洋厝埔村附近的一块水田旁边。这块水田是农田生态质量样地,也是她的“责任田”。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林钰栅博士是“2024年厦门市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负责人,她将在这块水田里开展鸟类、蝶类和蛙类调查监测。
图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洋厝埔村的农田生态质量样地。
厦门市耕地总面积为23.51万亩,大部分位于同安区和翔安区,耕地利用类型以水田和水浇地为主,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1.52%,其中水田面积近半。本次农田生态质量样地调查选择的这块水田样地具有典型代表性、可达性、便于监测的特点。
“以农田生态质量样地中心点为圆心,以2km为半径设定监测样区(约12.56 km2),在监测样区内布设监测样地,我们项目团队在这块水田布设了10000 m2(即100m×100m)作为监测样地。”厦门市环境监测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黄全佳介绍,“我们要对这块样地进行背景信息调查,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样地信息、成土信息、种植制度、施肥管理、农田建设等,还要进行农用灌溉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监测。采用样线法进行指示生物类群监测,主要监测鸟类、蝶类和蛙类的分种数量、优势种、活动状态等。”
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了《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生态质量样地布设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乡、农田、海洋等生态系统,空间上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区域,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布设。
图为林钰栅(中)和同事们在实验室对取样水体进行检测。
“今年3月以来,我站按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和年度监测方案要求,有序开展厦门市生态质量样地调查监测,计划在10月底前完成全市10个生态质量样地的调查工作,监测点位覆盖厦门市6个行政区。监测范围包括城乡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水体生态系统等类型。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要素和生物要素两部分,生物多样性涵盖植被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鸟类、蝶类、蛙类、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生物、微生物等。尤其关注重点保护生物信息、环境指示物种等。”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卓评周介绍,“截至目前,已完成农田指示生物、城乡植被和鸟类外业调查监测,正在推进海洋和水体的水生生物调查监测等工作。”
图为厦门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在城乡生态质量样地观测鸟类。
据了解,今年是厦门市首次开展生态质量样地调查监测,为确保相关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厦门市环境监测站组建业务专班,编制专项监测方案,并配备RTK测量仪、无人机、正置荧光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双筒望远镜等专业仪器设备,提前对拟开展调查的各类样地进行现场踏勘,兼顾样地生境类型、样方/样线可达性等因素,科学布设监测点位。从加强数据管理、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强化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完善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度,初步构建了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