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准科学落到实处,切忌为排名违规施策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8-02 23:53:59 浏览()次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各地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认为,既然空气质量已明显好转,治气措施就可以“松松劲”了。笔者在与部分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人员、基层群众、企业负责人等进行深入交流后发现,其实大家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目标、方向持肯定态度,但对个别地方的某些失当做法有意见,也正是这些意见导致出现了大气污染防治“过头论”的声音。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坚持精准治污,切忌违规施策。有的地方为了提升空气质量排名,频繁使用停、限产措施,在一些冲刺排名的关键时期,甚至对按政策要求可以不停产、不限产的排污达标企业,也会派出工作人员上门,反复动员企业“自愿”减排。企业为了维护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只能“自愿”停运部分甚至全部生产线。曾有企业负责人向笔者抱怨,由于生产时间不能保证,即便有订单也不敢接,以防不能按时完成订单向对方支付巨额赔偿。改善空气质量不能靠关停企业找突破,要在科学精准治污上下功夫,应将“无事不扰、无据不查”等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到实处。

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帮扶成效。为了提升企业治污能力,各地执法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开展帮扶。有的执法人员能力不足,不能在污染治理技术方面给予企业科学指导,只能给企业提出诸如加强院落洒水、车间密闭等没有科技含量的治污措施,帮扶形式大于内容。笔者建议,各地要紧扣科技治污的脉搏,常态化组织业务培训,为一线执法人员精准帮扶、高效帮扶提供知识储备。

力戒形式主义,不能教条死板。在降雨天气里,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出动洒水车沿路洒水抑尘、仍然要求施工工地启动雾炮车进行湿法作业、仍然派出执法人员到排污单位监督抑尘措施落实等,这些看似笑话却真实存在的治污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招来百姓的反感和吐槽。治污措施应因情施策,有为而不乱为,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编辑: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