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环境日特稿丨共谋绿色生活,共绘美丽图景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6-05 08:28:24 浏览()次

打开中国地图,西北负昆仑,东南襟沧海,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山河万里,各美其美,展现勃勃生机。

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生态自然之美美不胜收。

筼筜湖从鱼虾绝迹到白鹭伴舞,塞罕坝荒原变林海,京津冀头顶重现碧空如洗,之江大地处处明秀活力潮涌,绿色发展之美不胜枚举。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一盘棋”思维,做好区域绿色发展大文章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同时,产业富集、城市密集、人口聚集,生态空间相对拥挤,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下大功夫,更靠长功夫。”

2023年11月末12月初,近平总书记赴上海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心里装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

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座谈会上,近平总书记鼓励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8场座谈会,着眼全国“一盘棋”,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

从空中俯视神州大地,长江、黄河如同一条美丽的丝带,串联起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的省份。

“黄河入海流,真是辽阔啊!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码头,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黄河生态、牵挂沿岸发展。三江源头,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秦岭深处,强调保护“中央水塔”是“国之大者”;在甘肃,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对宁夏,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要任务……

随着“江河战略”深入实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建立起有效保护母亲河的法律制度体系。长江坚定实施“十年禁渔”,黄河流域全方位推进“四水四定”。如今,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在和谐东部,福建省致力把八闽大地的河流变为安全、健康、美丽、繁荣的幸福河流。

在大美西部,“我的阿勒泰”着力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几十种珍稀鸟类频频“露脸”。

在美丽中部,安徽省合肥市奋力打造巢湖这张最好名片,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在亮丽东北,黑龙江省北极村努力做好“冰雪”文章,增添了一抹和美乡村的“北极光”。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绿水青山共为邻,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向新向绿向未来,厚植高质量发展“绿底色”

“当年的沙尘暴就像PM250。咱们从PM250过渡到PM2.5,现在PM2.5也解决得差不多了,这些年在一步步往前走。”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的蓝天讲起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平凡历程,展现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定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10年来,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从2013年的15.5%上升到2023年的25.9%,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向清洁低碳转型。

我国更是在全球的绿色发展领域树立了一系列标杆: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车出口国,2023年“新三样”产品的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万亿元的大关。

产业“含金量”离不开发展“含绿量”。绿色工厂纷纷涌现,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低碳产业方兴未艾,美丽家园越来越充满生机活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更是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强劲动力。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这是孟浩然笔下的新安江。

2023年6月,安徽、浙江两省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四轮续约,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协作发展新模式升级。

“新安江模式”发轫于围绕水质的补偿金“对赌”,如今,已成为一场上下游共同参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为20亿元,支持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设定宏伟的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从粉尘漫天到竹海连绵,“生态饭”越吃越香的浙江省余村村,正发力迈向“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

“一年两阵风,从春刮到冬”的吉林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风光生“绿”金,共聚新动能。

近年来,“踏春”“赏花”等绿色文旅消费火爆,更是展现了美丽中国的经济热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才能更美丽。

构建全民行动格局,汇聚美丽中国建设澎湃力量

2023年5月21日,一封特殊的回信,让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备受鼓舞。

“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的情景,你们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劲头让我印象深刻。”在回信中,近平总书记感到欣慰。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推行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美丽中国建设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动阐释了全民行动的力量。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山西省右玉县,一群人70多年筑起的防风固沙屏障,创造了“不毛之地”变“塞外绿洲”的人类奇迹。

在辽宁省盘锦市,民间环保组织30年坚守鸟类栖息地,濒危鸟类黑嘴鸥数量从千余只增长到1.5万余只。

言出必诺,事在人为。美丽中国建设,是责任担当之美,也离不开制度创新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入手,整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形成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构建党领导下全民行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切实行动起来,形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格局。

从推进“光盘行动”,到鼓励绿色出行;从发展绿色旅游,到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自觉。

在中华大地上,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越来越多的公众行动起来,或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或是守护物种多样性,或是参与污染监督举报,用点滴的公益善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以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品牌正式推出,围绕主题开展各类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部署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旨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全体中华儿女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如今,神州大地上,每个人的力量集于一起,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努力,汇聚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澎湃力量。

编辑:程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