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舆情,党员干部该如何回应?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6-03 00:18:11 浏览()次

近日,由于全椒经开区的滁州富信石油助剂有限公司原料仓库发生火灾,部分污染水体外泄,导致滁河部分鱼虾死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而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置过程中,心存侥幸、乱作为,面对问题遮遮掩掩,企图蒙混过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个别干部面对媒体采访时信口开河,造成不良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世界成为“一人呼声,万人响应”的舆论场。如果应对不当,舆情可能会像“洪水猛兽”一般涌来,导致局面失控、“水漫金山”。面对舆情,党员干部应慎言,谨防“祸从口出”。

众所周知,舆情是人们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突发事件等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表达的态度、信念、意见以及流露出的情感、情绪等。主要包括突发型、举报型、争议型、躺枪型、吐槽型等类型。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已成为群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也是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蔓延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讨伐”,任何一起看似普通的事件随时都有可能被添油加醋、炒作传播为舆情大事件,甚至可能在全网发酵。

舆情应对既是一门技术活,又是一门艺术活。随着短视频平台等新传播平台兴起,网络舆情酝酿周期缩短,热点的生成、发酵提速,这要求党员干部要提升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本领。“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首先,要主动发声“早说话”。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络民意犹如一颗颗随时都会引爆的“隐形炸弹”,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网络舆情“溃坝”。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处处留意”“时时关注”舆情,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了解网民所思所愿,随时掌握网民的思想动向。又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在应对处置舆情上,坚持黄金时间要黄金用,快报事实真相,慎报原因分析。第一时间及时响应,迅速回应,让事件在发酵、扩大前得到有效控制。主动发声越早,舆论引导越主动;发声越晚,舆论引导就会陷入被动。在众声喧哗的多元舆论场中,要用好主流媒体网站,主动设置议题,适时开展网上讨论,在推进政府决策、保证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找准平衡点,及时了解并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对网络谣言予以打击。同时要引导媒体、网络达人、名人、大V、社会“意见领袖”等积极传播更多正能量的“好声音”,使主流言论占据舆论高地。

其次,要敢于发声“敢说话”。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复杂多元。民意所向就是工作指向,面对舆情,不能谈网色变,也不能删帖了事,更不能患“舆情恐惧症”。要善于从网络空间打捞民意,科学分析研判,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学会网上交流,学会发帖、建博客和微博,敢于和网友互动交流。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往往会把领导干部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就要勇于担当,敢于发声,第一时间发布事件及其处置情况的权威信息,并根据调查进展和公众信息需求持续跟进发声,掌握第一话语权,防止谣言滋生及扰乱视听,不给虚假信息和谎言谣言留下任何传播空间,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像滁河水质污染事件负责处置的生态环境、水利部门面对公众关切,不能用“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来搪塞,更不能“凭我的经验”判断,而是要用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监测数据来回应。决不能未经调查,凭经验回复“没问题”,对水质检测称“没有必要”。坚持用更多事实、更多细节全面还原事实真相,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民意收纳箱、工作助推器,切实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再次,要善于发声“会说话”。网络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也为党政机关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个新渠道。面对网络“蒙面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与群众、网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重视和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和互动,好话要听,刺耳的批评也要听。切忌“雷人雷语”或者“打官腔”,进而引发次生舆情。像滁河污染事件处置中的“一问三不知”“到站下车论”“否定一切”“乱打比方”就带来了被动。打比方是一种日常交流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一事物。滁州市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窦平“喝茅台也能喝死人。喝死人以后,需要对茅台做毒性分析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的打比方,是风马牛不相及,非但起不到更好理解的效果,反而产生次生舆情。因此,对涉及政务活动重要舆情和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宣传政策措施,做好解释、凝聚共识。对暂时拿不准的情况,信息发布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注意引导媒体的报道频次和密度。要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主动到主流网站接受在线访谈,通过领导信箱、公众问答、网上调查等方式,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不断增强宣传舆论引导的针对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编辑: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