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第一时间” 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5-31 11:23:04 浏览()次

近日,安徽一起成因并不复杂的滁河水体污染事件,由于处置过程拖延拖沓,最后造成严重后果,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教训极其深刻。“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结合广元多次有力有序有效应急处置嘉陵江输入性铊污染事件工作实际,笔者以为,应坚持“五个第一时间” 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坚持第一时间开展复核,报告基本情况。无论是水质自动预警、例行监测发现水质量异常,还是接到污染事件报告。都应及时启动异常监测数据复核、污染水体监测调查,在二次采样、分析和数据复核确认污染浓度超标后,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要求,第一时间报告初核情况,并根据应急处置有关要求,跟踪续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上下游通报情况,第一时间建立上下游协同处置机制,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共享隐患排查、监测数据、污染治理、案件侦办等进展情况信息,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

坚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作出加密监测频次、迅速查找污染源、积极做好应急供水准备、污染源控制、信息报送、舆情应对等应急处置工作部署。充分依托专家力量,对每天监测、排查信息进行研判分析,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沿线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要协作优化监测方案和监测点位,设置应急监测断面,适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同步监测采样分析,为事件处置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坚持第一时间分析研判,落实处置措施。前移水质监测关口,密切跟踪污染团变化趋势。延伸污染源排查监测范围,联动上下游在交界断面上游境内适时增设监测点位,实时共享监测信息。需要启动应急供水的,及时启用应急水源或实行临时送水。全面排查污染源头,及时切断污染源。在涉事企业下游沟渠及有关河道内构筑拦截坝,防止河水冲刷河道内残存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适时在上游开闸放水、在下游加大泄洪量,加快污染水体流动和稀释。及时开展供水设施设备全面检修、清洗消毒,在水源地水质达标后恢复正常供水。

坚持第一时间公开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信息宣传实行“一个口子”把关,黄金时间黄金用,快报事实真相,慎报原因分析。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以最快的速度统一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信息共享,及时向下游通报污染处置情况。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发布情况通报。面对问题不能遮遮掩掩、蒙混过关、推卸责任,不能“凭经验”判定有无“问题”,而是要从专业的角度给公众专业的答复,决不能信口开河、偷换概念。加强舆情监测收集研判,针对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问题,主动答疑释惑,稳定社会情绪。

坚持第一时间开展调查,严肃责任追究。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要迅速开展联合调查,通过上下游交叉执法、多部门“拉网式”排查等方式,尽快查找和锁定污染源。依靠相关部门的相关数据,通过指痕溯源、模型模拟等手段,及时、准确核算出肇事企业生产过程信息,还原污染物产生量和所涉水域污染过程,为事件调查、责任认定提供依据。严格按照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不放过原则,强化对上游污染源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倒逼上游地区切实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常态化监管,强化区域应急联动,提升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