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问刘勐伶,走进红树林的世界是什么体验时。她会告诉你,第一件事就是要适应踩进淤泥里。刘勐伶是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高级工程师,同时她也是海洋大型底栖生物专家。她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走进红树林的世界里,看看红树植物们是否健康茁壮成长,这里的底栖生物有哪些,它们生活得好不好,以此来判断红树生态系统是否健康。
作为介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生态系统,红树林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海洋生态保护也有着特殊意义。受人类活动影响,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红树林面积正在不断缩小。保护红树林,让更多人感受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独特魅力,正是刘勐伶工作的重要内容。
圆尾蝎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慢下来、低下来,才能更好感受红树林魅力
早晨8点,潮水退去后的红树林里热闹极了。红树植物的根部露出来,木榄的膝状根,秋茄的板状根,白骨壤的指状呼吸根,仔细观察,各有特色。滩涂上,招潮蟹、弹涂鱼纷纷出洞。潮沟出现在眼前,渔民顺着它走到滩涂边出海,这将是一个收获满满的早晨。
弹涂鱼
“在红树林里,我们可以看到种类丰富的红树植物和潮间带生物。” 刘勐伶分享了一个更加沉浸式体验红树林生态魅力的小秘诀,“走进红树林,身子低下来后,视角还可以往上看,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觉原来周围有这么多小动物,它们的世界如此热闹。”
一边介绍着,刘勐伶就发现了一片桐花树的叶子上长着的难解不等蛤,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略。它形状扁平,呈现金黄色。“这个小动物很神奇的一个特点是它长在树叶和树干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如果长在树干上,它就是长条形包裹着树干,表面的壳是带金属光泽的紫铜色。”
树叶上的难解不等蛤。
树干上的难解不等蛤,阎珂鸣拍摄
海洋生物都有它们生存的智慧和法宝。除了难解不等蛤随着附着基的不同而改变形状和颜色,滩涂上的底栖生物都各有妙招。比如弧边管招潮,挥舞着大钳子,一身鲜艳的红色带点黑斑。“这与其他螃蟹相对‘低调’的颜色不同,据我观察很有可能是因为它生活的红树林中,木榄掉落的花萼是红色的。” 刘勐伶说道:“很多底栖生物为了自我保护,加强隐蔽性,颜色会与环境趋同。”
弧边管招潮
锯眼泥蟹雄性性成熟时体色变白吸引异性。
实际上,红树林生态系统动物种类丰富,是个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据统计,中国红树林中生活着超2000种动物,从树冠、树干到树根和滩涂都有分布。比如树冠上生活着各种鸟类;树上攀附着黑口拟滨螺和麦氏拟蟹守螺;树基部附着大量牡蛎和藤壶;树根间躲着各种相手蟹,时常还夹插着红树蚬;滩涂上,则有大弹涂鱼、弹涂鱼、北方丑招潮和绒毛大眼蟹等等。
从好奇、惊讶到了解,底栖生物科普乐趣多
“看到大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从好奇,到惊讶,再到了解之后的满足感,我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刘勐伶对潮间带底栖生物们如数家珍,只要跟随她的脚步走进红树林,这个神秘广阔世界里的点点滴滴都将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
发出“啪啪”脆响的,那是鼓虾在用它强有力的大螯高速挤压水流形成的水泡破裂的声音。光滩上密密麻麻的“光头”螃蟹,眨眼间就消失了,那是短指和尚蟹的惯用伎俩,因为它们拥有高超且快速的螺旋式挖洞技能。
短指和尚蟹
对于生活在红树林生态系统周围的村民而言,这片生机盎然的世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村民们穿梭于潮间带,从大海里捕获食物,肩膀担着的是一早晨沉甸甸的收获。
红树林连接着陆地和海洋,成为一道自然的生态屏障,保护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以红树植物为主体,还包括各种各样丰富的底栖生物、游泳动物、浮游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刘勐伶介绍:“它们在护岸减灾、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碳汇、净化水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巧拟相手蟹正在取食鱼的尸体。
比如,红树植物可以拦截海水、河水中的悬浮物,净化水质,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细菌则在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动物的直接饵料,其丰盛程度又能反映水质状况。底栖动物则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参与者,潮滩中含有大量有机残余物,可为底栖动物提供能量,丰富的底栖动物又是鱼类和鸟类等脊椎动物的重要食物源,鸟类觅食等活动则可以有效抑制红树林的虫害。在红树林的世界里,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生和谐共生。
石磺
“我经常建议大家多听听红树林的知识,实地去看看还未被扰动的生机盎然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再对比红树林破坏后的样子,大家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有更深切的认知。比如,现在兴起的生态研学、生态赶海,红树林种植等活动,都能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刘勐伶说道:“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红树林,还可以听一听当地人分享前后的变化,思考自己能为保护红树林做些什么。”
注:文中所有配图除特殊标记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