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众人见证了磐安县标志性植物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的首次野外回归。这标志着该县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磐安县地处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拥有优越的自然禀赋和较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021年5月21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为磐安县授牌,由此拉开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建设的帷幕。
近日,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专家评估,蹚出了建立工作机制及标准规范、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创建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与教育等五大路径,走出一条具有磐安山区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之路。
从点到面,生物多样性试点有了庞大的综合体验区
“如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就很直观,但友好城市试点涉及的点多面广也很复杂,再加上没有参照物,对磐安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和考验。”说起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起步阶段,金华市生态环境局磐安分局局长胡志锋用了“太不容易”的字眼来概述。
事实上,这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之路也是这么一步步蹚出来的。
磐安是山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山区县,城乡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分。好在这里的“绿色”已成为磐安发展底色,有今天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共富”画卷,这与诸如“放生碑”这样的传承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光绪年间,大盘山麓一些村民迫于生计,拦网捕鱼,甚至施药毒鱼。为制止这种“杀鸡取卵”式的短视行为,当时的金华府永仙分防厅兼管水利事务出示禁渔告示,组织双坑村林如意等37名村民参与监督管理,立起“放生碑”,划定河道区域,严禁网鱼、毒鱼。这既属官方制定的命令,又有乡民自我约束的诉求。
时光流转百年,磐安人对于生态的保护一脉相承。近年来,磐安建立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构建打击、修复、预防、联动、教育五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模式,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有了“绿”的底色,生物多样性试点也有了底气和硬气。他们打破城市和乡镇的“藩篱”,把试点建设与美丽城镇、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相结合,建立友好学校、公园、社区、景区等十个友好单元和花溪景区、安文小学等九个体验地。
从试点到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两山”理念的转化通道,形成一个环大盘山生物多样性综合体验区,涉及安文、新渥、冷水、仁川、双峰、盘峰和大盘等七个乡镇街道,占了县域乡镇数的一半,也是研学、旅游等文旅融合的最核心体验区,不断提升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体验感。
走进安文小学,这里能够聆听到“一窝小鸟”的故事。学校主动承接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学校”试点,开创性探索“四个一”的创建路径,即:创设一个共生环境,坚持一种友好态度,编写一门特色课程,开发一套体验项目。
随着生物多样性“童∙彩”特色体验地改造提升,AI智慧鸟巢的布设,校园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前来筑巢安家。每天清晨傍晚,鸟儿成群结队嬉戏,清脆的鸟鸣声回荡在整个校园里。
来到榉溪村,生物多样性与儒学文化得到了融合探索和实践。《诗经》里的植物、优美场景与友好城市创建完美融合。这种创新在全国也是首创的,体验感极强,受到了游客的驻足观看和点赞。
这一个个都是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的缩影。磐安县试点的成效做法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美丽中国建设交流会、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活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浙江论坛等平台展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从实践到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技术规范磐安样本
大盘山管理局有自己的动植物种类调查数据,磐安县资规局林业部门也有统计口径,但磐安到底有多少种动植物物种?权威的数据库在哪?
为此,磐安县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恢复退化林地、建设湿地公园等加强了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为生物种群提供了更丰富、更稳定的生活环境。
2021年7月至2023年3月,他们完成了全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全县生物多样性本底,并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重点构建了以六角莲、七子花、华顶杜鹃等珍稀植物为核心的数据库,打造了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高端数字化智能温室、研学多功能配套设施、数字农业沙盘和数字农业云平台系统等一系列前沿性技术应用平台。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磐安县野生动植物保护有了更多利器。通过科技实现传统生态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更能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预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智能融合,让数据会“说话”、会“思考”、会“预判”,科学分析和研究野生动植物成长环境和规律,助力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在本底调查与监测过程中,调查组还发现了磐安樱、大盘山榧、大盘山忍冬等数十种新物种。
眼下,磐安动植物物种数量终于有了最权威的数据。目前,全县拥有维管植物1985种,陆生脊椎动物331种,陆生昆虫1288种,内陆鱼类49种,大型真菌292种,包括苏铁、银杏、厚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种,以及白颈长尾雉、豹猫、中华鬣羚、虎纹蛙、中国瘰螈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
除了丰富的物种,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方面,磐安拥有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28项,传统医药相关知识91项,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65项,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30项,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及相关知识9项。
更为可喜的是,该县首次记录到雌光萤、崇安草蜥、圆叶茅膏菜等物种的新分布区,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档案,也展现了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如今,随着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磐安完成了《磐安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工作报告》《磐安县野生动植物物种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等内容的编制,为浙江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工作的技术规范提供了磐安样本和磐安经验。
从资源保护到产业融合,生物多样性发展有了“友好”可持续路径
磐安试点证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生态资源利用,再到产业融合,这是生物多样性友好的最好体现,也是有效拓宽价值转化的最佳路径。花溪村便是典型代表之一。
曾几何时,花溪村只是一个偏僻小山村,村民们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靠着砍柴卖树、药材种植贴补家用。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核心区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被禁止。“靠山吃不了山”,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花溪村。
生态环境要保护,群众生活要改善。生态优良、风景优美的花溪景区应运而生,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村民们陆续开始销售自家种的土特产、出租销售草鞋布鞋、开办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如今,花溪作为友好景区,游客接待量连年创下历史新高,实现旅游年收入4000多万元,入选首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村庄变景区,风景变“钱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磐安大力发展休闲康养产业,将生物多样性友好元素融入景区、酒店、公园建设,提升特色体验。被列为浙江省级乡村旅游“五创”行动试点、省十佳康养目的地,获评省级森林休闲养生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村108个、农家乐1000多家、床位2万余张,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此外,依托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全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全链发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面积近8万亩,其中近三年新增0.74万亩,拥有中药类生产企业249家,新增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处。
“浙八味”中药材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60亿元,建成全国首个浙贝母GAP基地,获评“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
除了传统的旅游和药材产业,近年来,磐安更是紧跟生物多样性保护浪潮,积极扶持培育生物资源保护型企业。其中,浙江优尼家装饰科技有限公司致力开发推广森林动物拟态栖息环境、农林昆虫诱捕、宠物屋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初步形成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森林动物拟态栖息环境、农林昆虫诱捕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不断丰富。
特别是该公司注重创新,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立专家院士工作站,强化研究所与高校科研交流与合作,加大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敌防护园林用品的研发和投入,先后研发出为鸟类提供巢居空间,帮助鸟类育雏和天敌躲避的新型鸟屋、便于为越冬鸟类供给食物、提升鸟类生存能力的喂鸟器等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还与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共同创建了大盘山昆虫研究院。
眼下,磐安进一步推进产业融合方面,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大力培育生物资源保护等新兴产业,切实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编辑:史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