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建议,加快探索推进自然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研学实践的实施路径,重点解决当前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按照《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自然教育,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自然教育传播自然生态理念,是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基础。连玉明认为,通过自然教育,能有效传播尊崇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为青少年提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方法,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上所发布的《规划》提出,到2035年,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禀赋、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分布,以及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经济发展状况等,充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动植物园等自然教育场域,在全国打造1万个高标准的自然教育示范点。
此外,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打造1000个优质示范基地。在全国东西南北中各片区遴选建设10个示范省(区、市),引领带动全国自然教育发展。通过示范点、示范基地和示范省(区、市)建设发展,形成9个自然教育示范带,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渤海以及粤闽浙沿海、海南岛、北部湾等为重点,开发海岸湿地资源自然教育功能,突出红树林、海洋生态等资源特色,建立海岸湿地自然教育示范带。
今年2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国家公园宣传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其中同样提及要加大对自然教育、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等场所与设施建设、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以及相关人员培训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在各方支持,积极推动之下,自然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连玉明表示,目前,我国自然教育资源丰富、需求量大,但起步较晚、路径单一。我国自然教育活动以市场主体开展的居多,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融合性较弱,制度安排不够体系化,无法适应全国2.5亿青少年的自然教育需求。在“双减”背景下,加强青少年自然教育是育人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为此,连玉明建议,要重点解决当前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自然教育课程设置,增加专业课程内容。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依靠全社会联动支持,整体谋划、系统落实中小学自然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自然教育教师队伍,增加自然教育的经费投入。
具体而言,推进自然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对接美丽中国建设、双碳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求,将自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立足所在区域的生态实际,结合校本特色,大力开发自然教育的校本精品课程和示范教材,设立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自然教育课程。
推进自然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课后服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自然教育,在与校园不同的环境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自然。
开展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高质量研学实践,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支撑,强化监督管理,创新学校自然教育与自然保护地双向对接机制,引导各类自然保护地、城市公园等与学校对接,为开展高质量研学提供支撑。打造自然教育数字平台,纳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开展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