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布2023年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4-01-02 23:49:55 浏览()次

按照《美丽重庆建设宣传工作方案(2023—2027年)》要求,2023年11月13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了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近日,经初评、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环境修复+风险管控+开发建设”,泰山电缆原址土壤污染治理新模式》等案例入选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

2023年以来,重庆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精神,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扎实推动美丽重庆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美丽重庆建设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体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讲述好故事,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唯实争先、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现公布美丽重庆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一、《“环境修复+风险管控+开发建设”,泰山电缆原址土壤污染治理新模式》。根据特征污染因子空间分布,将地块划分为低本底值、高本底值和常规污染区域,依照分区域调查评估、分区域修复、分区域移出名录的思路,优先对常规污染区域开展修复治理;对无污染的高本底值地块进行风险管控;同步实施开发建设活动,探索出一条“环境修复+风险管控+开发建设”模式的高效开发之路。

二、《治理一条河 提升一座城——重庆市永川区临江河流域综合整治实践》,围绕人水互动、深入交融、和谐共生目标,大力推进河湖环境提质升级、水系文化传承发扬、流域经济繁荣发展,打造有景观可观赏、有空间可休憩、有水域可娱乐、有商业设施可停留、有历史故事可传承的滨水空间,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治理目标。

三、《统筹“车、路、油”和“天、地、车、人”建设主线,立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针对辖区因基础建设广、货运量大、车流量多导致移动源成为本辖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问题,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积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车、路、油”和“天、地、车、人”建设主线,持续提升高新区空气质量。

四、《黑臭水体治理“5653”梁平经验》。突出“五式”排查,开展“六型”治理,注重“五抓”推进,强化“三机制”监管,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目前,梁平区累计排查农村黑臭水体97条,涉及22个镇街、人口3万余人,黑臭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2024年底前全面“清零”。

五、《重庆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 畅通跨省转移通道 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拓展至贵州、云南、河南、湖南等6省,转移种类由3种增加至59种,审批量从4.78万吨增加到94.12万吨,审批时间由1个多月缩至5天,纳入“白名单”的比例占全部跨省转移的比例由29%增加到32%,真正实现惠民惠企。

六、《推门见景 开窗见绿  云阳环湖绿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样板》。环湖绿道集园林绿化、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串联起福星公园、月光草坪公园、滨江公园、外滩公园、四方井公园、白鹭公园、白兔井公园、立新公园8大主题公园,有3条平均宽度为3米的自行车道、跑步道、漫步道,实现了市民“一天的公园、一年的公园、一生的公园”的美好愿景。

七、《造绿色矿山,建美丽渝湘》。渝湘高速公路为国内同期在建单体“规模第一大、投资第一大、联合体成员第一多”高速公路项目。通过科技攻关、标准化建设、智慧场景的打造,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速公路隧道洞渣绿色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隧道洞渣的变废为宝,充分践行了绿色理念,既减少了碎石资源的开采,又节约了工程造价,实现了项目建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八、《江岸蝶变半岛秀 新绘巴渝“富春山”——“两江四岸”珊瑚公园治理提升》。通过打造滨江4.23公里亲水步道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海绵韧性基础设施,提升园区便民服务,留存场地文化记忆,生态修复珊瑚坝“江心岛”,让珊瑚公园片区重新焕发生机,118种鸟类重新徙居,打造成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高品质滨水休闲空间,为城市核心区滨水存量空间复兴的有益探索。

九、《涪陵区创新构建西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体系》。涪陵区根据不同地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创新构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建管运”体系,探索形成一条与西南山区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生活污水治理道路,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十、《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实践》。渝北铜锣山矿区紧扣“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的总体定位,充分利用矿业遗迹,以规划为引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矿山公园建设协调同步。在修复矿山生态的基础上,对矿区田、水、路、林、村进行提档升级,将矿山景色从“待字闺中”到“唤出门来”,实现了废弃矿山到绿水青山的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