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共同开展跨界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12-13 00:52:16 浏览()次

近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暨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第五次推进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会上川渝共同审定了《川渝重要跨界流域—南溪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签订了《四川—重庆地区辐射安全监管跨区域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川渝两地 将在共同推进辐射事项“放管服”改革、加强辐射工作单位共同监管、开展跨区域辐射违法案件共同查处、加强辐射安全监管交流等四方面协同发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辐射安全有力保障。

近年来,川渝紧扣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实施机遇,携手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着力破解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形成区域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政策共商、发展共促整体合力,累计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达120余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共抓生态保护方面,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建立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共同打造渝广毗邻地区生态保护恢复示范区。

协同治理污染方面,开展涪江、南溪河(兴隆河)流域联防联治,联合打造川渝河长制合作3.0版。聚焦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等五个方面开展大气污染协同防治。建立污染土壤跨省转移试行机制。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共建,建立全国第一个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省际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大清流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改“回头看”联动督察,联合实施联合执法稽查,同步开展濑溪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川渝联合应急演练,合作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

共促绿色发展方面,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推进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成立川渝“双碳”产业计量创新联盟。共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健全生活垃圾跨省市收运处置体系,累计开通川渝跨省城际公交线路22条,建成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11条。协同开展绿色发展示范,重庆两江新区与四川天府新区签订气候投融资试点合作备忘录,携手打造气候投融资示范先行区。

会议现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除此,川渝两地相关市区县也在生态共保、污染共治、“无废”共建、联合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深化交流协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双核联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合作事项加快落地。

同时,两地的生态成效经验又各具特色。重庆方面,铜锣山矿区和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排名西部第一,开州汉丰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四川方面,今年1—11月,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9.5%,长江干流四川段水质保持为优,并推动打造天府总部商务区总部基地、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等17个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等。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督察专员凌江对两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希望两地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将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研究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策略、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分区分类探索谋划美丽中国建设路径模式,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喻显镔表示,两省市共同抓好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进展,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巴山蜀水更加美丽。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自觉扛起落实国家战略政治责任,把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以一盘棋、一体化的高度自觉,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要立足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和制度优势,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各项合作机制、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力争每年打造一批具有成渝地区辨识度,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合作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跨省域协作示范案例。要深化联建联治,在深化环境管理、巩固绿色生态屏障、治理跨界污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加强协作,扎实推进重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钟承林表示,川渝两地要携手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协同打造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共建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川渝新污染物联合调查,联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共同打造一批一体化绿色低碳创新示范区。要不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加强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加快完善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川渝立法标准统一,加强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强化环境标准联合攻关,协同完善督察执法机制,实现两地督察及整改情况互享互通。

编辑: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