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野性在深圳湾肆意蓬勃
作者: 来源: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2023-12-01 00:11:51 浏览()次

近日,成千上万只鸬鹚群聚广东省深圳湾,与落霞齐飞,成为天空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引发热议,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拍照及市民观赏,深圳人感叹几十年未见。

深圳湾,深港共同的海湾。这片89平方公里的海域,位于都市腹地,与繁华仅一条滨海大道相隔,在这里却上演着一幅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画面。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圳湾

在人与自然,人与海洋新型关系的探索中,深圳学会了妥协、退让和弥补。从深港合作到陆海统筹,从系统治理到生态优先再到人海和谐,深圳用一系列举措兑现约定,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型美丽海湾建设特色路径。

陆海统筹,水清滩净

位于深圳中心城区腹地的深圳湾承载着城市发展和生态保育的双重功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都市亲水型海湾。受自然禀赋影响,水体中无机氮浓度超过四类海水标准。

一场陆海统筹建设美丽海湾的战役打响,全面建立“陆域—流域—海域—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体系。

——在陆域,建立以水质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机制。以深圳湾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导向,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划定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单元,核算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目标指标—控制措施—监测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

——在流域,实施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持续削减陆源入海负荷。坚持“全流域、大会战”治理思路,持续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入海河流全部设置总氮控制目标并纳入考核。提升水质净化厂总氮削减能力,新改扩建水质净化厂出水总氮控制在5mg/L以下。全部入海河流水质均达地表水Ⅳ类以上,2022年深圳河河口总氮浓度相比2017年下降40.54%,达到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实施入海排放口分类管理,坚持“有口皆查、有口皆管”,建立入海排放口“查—测—溯—治”“设置—备案—变更—销号”双闭环长效管理机制。

——在海域,建立以陆海联动为核心的联测联防机制。以海洋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在湾内重要入海河流及排口附近布设10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位,并对重要入海河流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构建陆海联动监测体系,实施“一月一测”,按月通报水质和陆源污染监管情况。建立生态环境、海洋、海事、海警等跨部门海洋联合执法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执法行动,建立海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畅通线索通报渠道。

——在区域,完善深港区域环境协同发展、构建深港生态共同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深港联合成立深圳河治理工作小组,先后历经四十年,投资约20亿元,深圳河河口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Ⅲ类。自2006年开始,建立深港环保合作交流机制,签署《加强深港环保合作协议》,成立“深圳湾区域环境管理专题小组”,共同推进深圳湾周边水质净化厂改造、污水管网建设、面源污染管控、湿地生态保育等工作。

美丽湾区碧波荡漾,山水林滩相映成趣。深圳统筹推动深圳湾保护与建设,不断探索建设美丽海湾的“深圳实践”。

红树成荫,鱼鸥翔集

汹涌澎湃的大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和生物,潮水退去的海湾是滨海生命的大舞台。在深圳湾的潮间带生长着深圳目前保护最完好、面积最大的一片原生红树林,也是国内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国际红树林中心》潘紫瑜摄.jpg

红树林中心。潘紫瑜摄

保护区内的潮间带滩涂、红树林、鱼塘和芦苇林……形成了“滩涂+基围+红树林+鸟类”独特的生态系统,为近海生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栖息、繁殖和庇护场所。在这里,不仅栖息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也成为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留地”和“加油站”。

一棵树,温暖了一座城,每到迁徙季,蜿蜒的海岸线周围,只要有鸟的地方,就能吸引摄影师和观鸟的人群。每年11月,超过10万只候鸟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候鸟种类达26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9种。20余年未见的欧亚水獭、豹猫、小灵猫、黑天鹅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频频出现。

《美好和谐》阙永福摄.jpg

阙永福摄

每年如期而至的候鸟见证了千百年来它们落脚歇息的这片海湾发生的改变。

——实施红树林湿地保护,守护“海上森林”。2006年以来,深圳对滨海湿地进行全面修复,通过沿海岸潮间带整治、红树林恢复重建、海岸盐生植物恢复、外来入侵植物整治、保护区缓冲带建设等工程措施,有效保护了红树林植物资源。近年来,深圳湾红树林面积由16.38公顷增长至157.91公顷,增长速率为4.72公顷/年。建设全国第一家专题博物馆——中国红树林博物馆,集中展示深圳红树林生态保育、宣教及科研成果。选取红树林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开展深圳海洋碳汇监测试点,推动红树林区域碳储量调查分析。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生态栖息天堂。在深圳湾海域实施全面禁渔,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有效保护渔业资源,目前湾内约有鱼类70余种。在城市开发建设时,开展鸟类保护生态影响研究,通过采取控制建筑高度、建设隔音屏障、营造鸟类友好建筑立面以及减少城市光污染等措施,提升国际候鸟迁徙通道质量。通过基围鱼塘生态型改造,为栖息候鸟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利用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打通深港两地生物交流生态廊道,积极参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候鸟迁飞区伙伴关系活动。

今天,深圳把大海的馈赠留给了千万深圳人和共同栖息在此的动植物。 

人海和谐, 全民共享

这个地方,有直接观山阅海的滨海步道,有适合亲子游的跷板和沙滩;这个地方,晚霞随手一拍就是绝美大片,出则尽享繁华入则细品宁静……这个地方就是深圳湾滨海休闲带。

——以“连接”为设计理念,以实现山、河、海、城交织共融为宗旨,历时8年投资10.9亿元,高标准打造15公里滨海休闲带,串联12大主题公园,成为展现深圳现代滨海城市魅力的标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以此为纽带,与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新洲红树碧道及大沙河生态长廊等滨海空间互联互通,成为市民出地铁就能看海的网红打卡地。大运会、马拉松、赛艇赛、草地音乐节等多样化文体活动相继举办,打造深圳湾人海和谐的新高地。

——依托红树林资源,深圳成立全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是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并打造一批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自然学校、自然教育中心,举办年度自然科普教育活动近千场,提升市民参与感、获得感。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和华侨城湿地获得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管金才摄.jpg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管金才摄

万鸟翔集、红树婆娑,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不仅是深圳公园中的“人气王”,更成为这座滨海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条滨海生态景观带如同一条“城市飘带”蜿蜒在深圳湾畔。沿着这条“飘带”,欢乐海岸、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相继拔地而起,让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呈现山、海、城相融的滨海风光。

深圳市的“治海”之道,让蓝海潜力迸发,碧海银滩也成了“金饭碗”,书写着“两山”转化的“海洋篇章”。通过海岸贯通、岸线激活、生态强化、服务提升,推动海洋文化与旅游、创意产业结合,促进海洋文化繁荣,打造国际湾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带。注重公共开放、全民共享,建成深圳湾十五公里滨海休闲带,90%以上具备亲海条件的岸线向公众开放。

2022年,深圳市经济总量达3.24万亿元,排名亚洲城市第四,全球城市第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873.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96.4亿元。

城海交融,相伴相生。海洋是深圳市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让“海更清、滩更净、湾更美”,深圳市正在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都市型美丽海湾建设特色路径。

深圳湾也与万千生灵约定:每一个来年,海湾的庇护所都将如约为南来北往的候鸟们开放……